各期雜誌 - 第 5 期

與葉樹姍的二、三事

文:劉燊

 

今年八月十一日傍晚,和一位媒體友人聊一些新聞與選情,他忽然問我,我是不是和台中市文化局長葉樹姍有些磨擦衝突?我說之前有發生過口語爭執;他問我為什麼?我反問他,他聽到的原因是什麼?他說,別人告訴他,因為我為了追求葉樹姍而假藉採訪她,遭她拒絕才發生衝突。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如此惡意扭曲與中傷的傳言,心中自然湧起一股氣。但我不想傷害葉樹姍,只簡單告訴這位媒體朋友,兩、三年前,葉樹姍曾主動約我陪她搭高鐵上台北,怎麼會傳成是我在追她?今年五月間和葉樹姍的衝突,是因為她一再拒絕接受採訪;而我覺得,她是故意利用過去彼此的一些交情而耍賴不接受採訪,才引發口角磨擦。

八月十一日當天傍晚聽到那惡意的傳言,晚上七點,我便發了一則簡訊問葉樹姍說:「我想問妳一件事,今天我突然聽到別人問我,說我和妳有摩擦,是因為我要追求妳不成,一直要藉故採訪妳?是妳這樣對外說的嗎?」她回訊說:「我從未針對摩擦事件有任何發言」。

我再發簡訊問她:「我最不喜歡被惡意扭曲及中傷。我之前只針對妳一再拒訪、公私不分講過話,也未對外提過彼此關係。妳願意我對外做多少澄清?」她僅簡單回訊:「謠言止於智者,多說無益」。

但我覺得不對,這樣的謠言,等於是對我人格的抹黑中傷,及對我採訪專業的惡意毀謗。我便即時回簡訊給她:「我為何要揹負這種罪名,說我為了追求妳而藉故採訪妳、並因而產生摩擦衝突?這和謠言止於智者無關。」她過了數分鐘時間未再回訊,我便再寫了一則簡訊給她說:「我之前一直告訴妳,妳只要像對一般朋友、或只像一般記者那樣,正常互動、接受正常訪談就好。如今果然因妳一再惡劣的拒訪所造成的衝突,而引起那種對我惡意的扭曲與中傷,請妳想想如何澄清!」

在我發出簡訊的同時,她也回了訊說:「扭曲、中傷事跟我無關,你要澄清沒問題,不要傷人就好」;我便再回她說:「好。我會公開過去一些事情。」

這一篇與葉樹姍的二、三事,目的就在於澄清那段莫須有的惡意中傷。新聞媒體最重要的採訪守則之一就是「平衡報導」,要同時採訪當事人,了解雙方說法。但實際上,卻很少有人聽了這種傳言、而求證於當事人,導致以訛傳訛。為免一堆人聽信謠言,以致無法成為葉樹姍所說的「智者」、或成了「無智者」,特以此文稿作為澄清。(為避免因個人事務影響市府政務工作的推展及選舉,因此決定選後再予登出澄清。)

今年四月下旬,反核議題再起,我試著以簡訊約她,想問她有沒有再去參加媽媽反核四會議及反核的問題,但她僅回訊說:「沒有耶,最近沒什麼研究」;我隨後發了兩則簡訊,希望打電話問幾分鐘就好。但她隔了一段時間才回說:「沒想法,在開會。」因為她的一再規避,我覺得她似乎又在利用過去的交情而迴避問題,便回簡訊說:「不要再對我耍賴或耍壞,當時會參加,怎又說沒想法。何時可打電話?」

或許話說得不中她聽,之後,她就是不接電話,只回簡訊說沒空。我後來又發簡訊告訴她,除了核四問題,因為還有金馬獎是否到台中國家歌劇院舉辦、以及後續活動方向與文化部交接等問題,也想順便約在辦公室訪她、或在電話上問她。但她就是一再拒絕。

過去,我曾多次以說理的方式告訴過她,自我採訪台中市政新聞以來,不論是幾位副市長,或其他一些相熟的局處長,每隔一、兩個月或二、三個月,總會約個時間見面訪談;有時有主題,有時只是廣泛交換意見。有些副市長或局處長,碰到中午用餐時間,還會一起在辦公室吃便當聊個一、兩小時。即始是一些即時性新聞議題,打電話給他們,他們沒有接到或在開會,也會回訊。但葉樹姍不但一再拒絕約訪,連有些時效性的採訪主題要打電話問她幾分鐘,她也以沒想法、不想談、不願談,而拒絕回應。

我不厭其煩一再向她說理。而且我認為,合理與合禮的在工作上互動,這是待人處事的人之常理。但我意外的是,她竟然會一再置之不理。

由於這樣的過程,在這之前的一年來經常重複發生,後來我也多次告訴葉樹姍,即使不再是朋友,但就算只是對待一般媒體,或即使只是對待一般人,基本的禮節請她至少要維持;那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何況她又是一個所謂的慈濟師姐。

但四、五月間,葉樹姍仍對我視為相當重要的金馬獎與國家歌劇院之新聞約訪,置之不理;包括多次的簡訊探詢與電話撥打,她都不回;最後也導致在一次文化局記者會後對她指責:「怎麼會有妳這樣的政務官?」

如此之過程,卻被傳為我為了追求她而故意一再約訪她不成、以致彼此磨擦衝突。這種惡意的扭曲中傷,我無法接受。特以此文澄清,留為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