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雜誌 - 第 9 期

趙守博解釋洪秀柱現象

文:劉東皋

面對台灣政壇的變局,已經很少在公開場合評論政局的總統府資政趙守博,對於國民黨總統準候選人洪秀柱所產生的「柱柱姐現象」,在接受本刊專訪時指出,洪秀柱出身基層,口才犀利,表達順暢,且又很直白,就媒體效應而言,有她的優勢。相對於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的言詞閃爍及富家女形象,洪秀柱的出線,讓原本一路看好的蔡英文,很難以「躺著選就上」。

 

  • 左等右等    基層黨員沉鬱

二000年之前,早年長期擔任省府廳處首長、行政院勞委會主委、行政院秘書長、行政院政務委員及台灣省政府主席的趙守博,在那個尚留有戒嚴餘緒的年代,也是一位個性相當直白的政務官。他說,去年底九合一大敗之後,國民黨基層黨員相當沉悶,許多人寄望國民黨新任主席朱立倫出來參選總統。但左等右等,朱立倫就是不出來。

雖然朱立倫多次表示說自己不參選,但基層黨員及一般人仍相信他終會參選,認為他只是在等待適當時機再作宣布。結果他卻真的不參選。檢討起來,國民黨中央實在犯有大錯,有其不可推卸的責任。即:(一)、黨中央沒有及早明確而斷然地表明朱立倫實在不會參選,是第一個大錯。(二)、朱立倫既然沒有參選之意,黨中央也沒有盡其責任去做必要之佈署、安排協調所謂A咖的重量級人士出來參選。卻什麼也沒做,實在不應該。

趙守博說,根據他自己在黨中央服務多年的經驗,國民黨人不會和黨主席搶總統候選人的位子,除非黨主席自己明確表示不選。當黨主席不想選之後,黨中央負責的幹部,有責任製造一個氛圍和創造一個形勢,讓有能力參選的人,願意出來參選。然而,國民黨黨中央卻失去此一醞釀氣圍和必要形勢的先機。當洪秀柱出線後,黨中央只好宣布一切照制度走。不少基層國民黨員對黨中央的處置與表現,實在感到很失望和不解;有人甚至於表示很憤怒。

 

  • 洪秀柱現象發酵    帶動黨內基層士氣

不過,洪秀柱現象發酵後,許多國民黨基層黨員也對洪秀柱產生很高的期望。趙守博認為,王金平、吳敦義與朱立倫,都是相當定型的政治人物,對民進黨與蔡英文而言,選戰策略要怎麼擬,要怎麼打這三個人,都有很多的切入點;相信也早有腹案。可以說,打這三個人比較知道如何去打;但洪秀柱反而像一張白紙,她的直率、犀利與不可知,對蔡英文反而是更大的威脅。

有些人預言,一旦國民黨確定提名洪秀柱,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將會參選總統,對國民黨與洪秀柱造成極大威脅。趙守博表示,宋楚瑜事實上不會拉到綠營的票,但確實會拉到洪秀柱的票,影響洪秀柱的選情。

但他認為宋楚瑜要當選有相當大的困難度。趙守博直指:「時間是無情的」,很多年輕一代對宋楚瑜其實並不了解、也不見得認得他;過去欣賞宋楚瑜的才能、支持他的那些人,也逐漸老去。宋楚瑜有可能藉此機會與綠營合作爭取更多立委席次,但如果參選總統,只會影響洪秀柱的得票,造成藍營的潰敗。

 

  • 評馬英九    個性與用人影響民眾支持度

曾擔任過國民黨文工會副主任、社工會主任、組發會主委、中常委的趙守博,對於馬英九兩任總統以來的功過,沒有過多的批評。他分析,主要是馬英九的個性與用人誤了他。但對於國民黨遭逢去年底九合一大選慘敗的一大主因,他認為是國民黨在用人與人才培養上的不力所造成和執政不得人心所致。

趙守博指出,馬英九的清廉與善良的施政出發點和本意,是不容置疑的。但他在個性上,遇到事情,常喜歡衝到前面,讓事情最後無法轉寰,造成自己很大的傷害。如油電雙漲,沒有人反對合理的漲價,但做法上不必一次就調足,可以一步一步來,民眾才不會一下子感到大痛。再者,這種油電雙漲的事,馬總統自己不必親自跳出來站在第一線,由經濟部長出來宣布、挑起責任就可以。萬一民怨四起,行政院長和總統就可以出來收拾善後,民眾也就不會將茅頭直接指向總統。

又如在所謂王金平關說案,馬英九也是一再站到第一線,先是開記者會公開指責,又親自到中央黨部要求國民黨考紀會要做出處分。整個事件的演變,讓人覺得,馬總統的幕僚幾乎沒有替他做好事先必要的沙盤推演。趙守博舉例,假如是李登輝當主席處理類似的事件,很可能會私下先派人找王金平,告訴他有這樣一件事,再視反應而順勢進行下一階段的動作。

 

  • 未利用時機培養人才    國民黨敗選咎由自取

國民黨過去七年,不但在中央是掌握行政與立法的執政黨,在多數縣市也是執政黨,但卻沒有運用此一優勢好好培養人才,實在很可惜。如果國民黨懂得培養人才和接班人,就應善用此一執政優勢,起用青年優秀、有爆發力、戰鬥力和發展潛力的黨員到中央擔任司處長或直轄市、縣市政府之處局長之類的職務,給們歷練和曝光打知名度的機會,並鼓勵他們參選相關職務,才不會候選人推來推去都是老面孔,也才能以新秀去贏取民心,去獲得年輕人的支持與認同。去年九合一選舉之大挫敗,施政之不得人心,固是原因之一,但人才之未培養,他認為才是主因。

談到人才,馬英九在此一方面,做的不很成功。第一,他用人給人的印象,似乎是對著鏡子找人,也就是找與他同質性高的人,他喜歡用學者,但沒有讓學者先有歷練。學者不是不可用,而是要先經一番歷練、有了一定的行政經驗,然後大用,人才方可以發揮作用。 蔣經國先生當年起用很多歸國年輕學人,但並不是一下子就讓他們當部長、院長,而是先讓他們在中央部會當任司處長、在省市政府擔任廳處局長之類的職務,一步一步讓他們歷練,並加考核,到了有相當歷練之後,才使他們負較大的責任。這方面,馬英九先生似乎沒有做到。

談到考核,蔣經國要用一個人,事先都到處打聽、從旁去多方暸解之後,才加起用。所以,幾乎所用之人都能有所表現,也都發揮了應有的「樣板」作用和功能。

在馬英九方面,以林益世及賴素如為例,趙守博分析,馬英九重用這兩個年輕人,除了有破格拔擢的意義,也應是培養年輕人才的一個「樣板」。既要成為樣板,考核就要非常嚴謹。但似乎事先沒有多方瞭解,事後沒有嚴加督導考核,以致這兩個年輕「樣板」都以貪污罪被起訴,對馬英九當然造成很大的傷害,使他背上了「識人不明、用人不當」的責任。

國民黨今後要多重視培養人才,多鼓勵像林佳龍那種願意長期在地方經營從基層紮根的青年人才、接班人才。只有這樣,才可以使國民黨這個「百年老店」可以「老店新開」,有一番新氣象、新活力,也才可以獲得民眾的再認同和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