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雜誌 - 第 10 期

三十而立 進退有據

圖文:劉東皋

 

自實施民選直轄市長以來,二十八歲而能擔任政務首長,全台灣似乎找不到第二位。台中市新聞局長卓冠廷,也算是創了台灣實施民主選舉以來的一項記錄。

雖然,曾有國民黨市議員形容他這個年紀,還是個「囝仔」(小孩子),不過,上任近一年來,卓冠廷在新聞局長的位子上,就媒體溝通、影視活動、市政文宣規劃上,卓冠庭對相關業務的掌握與推動,就其年齡與經驗而言,表現其實算是「超齡」。

古人云,三十而立。清末民初時代,胡適二十六歲就發表了影響當代的重要文章「文學改良芻議」,二十九歲已在南京大學講學。徐志摩年僅二十六歲就發起成立新月社,成為五四新文學運動的重要人物。年輕,不代表不能成就功業,只看有沒有舞台與機會。更何況,就古人而言,三十歲也不算年輕人了。

當然,任誰都可以看得出來,台中市長林佳龍對卓冠廷的信任及栽培之心。再怎麼說,要在民進黨的人才庫內找出更適任台中市新聞局長的人選,應該不難找。但林佳龍用卓冠廷,培養子弟兵的用意明顯。

卓冠廷與林佳龍過去並無淵源。二00五、0六年期間,尚在政治大學就讀的卓冠廷,讀了林佳龍的著作「做對的事,把事做對」,就在自己的日記上寫著,如果將來有機會和這個人共事,將是一件愉快的事。卓冠廷看了林佳龍擔任行政院新聞局長及參選台中市長落選後的種種事蹟,覺得林佳龍做事有相當魄力,為人也相當有質感。讀到林佳龍那本書,是他與林佳龍「最早的淵源」。

 

  • 與林佳龍以一本書結緣

就讀政大時,卓冠廷曾有過一段「迷思」。對於未來,到底要從事媒體工作或從政,曾迷惘過一陣子。原本,他的成績可以選擇政大新聞系,但最後他選擇就讀公共行政系。畢業後,他也曾短期在天下雜誌與自由時報工作過,並曾想要體驗電視新聞媒體的記者生涯。但就在二0一二年,林佳龍選上立法委員不久,經老師的推薦,他和林佳龍在國會辦公室面談,一起吃了牛肉麵後,他便辭了自由時報的記者工作,從此成了林佳龍的重要左右手。

二0一二年上半年,他仍住在台北,常忙到三更半夜;下半年,開始台北、台中兩邊跑。二0一三年,林佳龍參選台中市長的情勢日益明顯,到後來,卓冠廷便整個搬到台中,除了要協助林佳龍的國會問政外,也全心投入林佳龍的市長選舉。

從卓冠廷看了林佳龍的「做對的事把事做對」那本書後,似乎就注定了卓冠廷要走向從政這條路。

 

  • 抗議不公    表現調和長才

其實,卓冠廷的血液裡原本就有從政的基因。他的父親曾任五屆的鶯歌鎮鎮民代表,擔任過副主席,也曾參選過鎮長。母親不讓鬚眉,也參選過鎮長,只是沒選上。大學時期會選擇就讀公共行政,與自己的家學,應該不無關係。

就讀板橋高中時,卓冠廷就曾為了負責畢業紀念冊的編印,因廠商一心想占學生的便宜,同學們反映無效,卓冠廷便串聯各班同學共兩、三百人,拿拖把到學務處包圍抗議。學生與負責的師長互相叫罵不止,卓冠廷覺得事理不能不說清楚,突然大喝一聲,要大家停止叫囂。經他喝止,現場靜止了兩秒鐘後,他接著提出簡短的訴求,並希望校方合理解決,不能讓廠商予取予求。他的理性表達訴求,贏得現場二、三百人的鼓掌,包括維持秩序的教官。

卓冠廷在高中時期,就表現出為公眾事務爭取權益的正義感與調理長才,選讀政大公共行政系,潛意識裡,應該已決定了從政之路。雖然,曾有一段時期的迷思,想要從事新聞傳播工作,但機緣巧合碰上了林佳龍,也重回公共行政的初心。

 

  • 多一些運氣    要更加努力

擔任新聞局長近一年,卓冠廷的感想是,台灣的公務人員素質相當高,但在公務體系中,政務首長必須有帶領團隊的能力,並提出具體目標,提供方向與方法,底下的同仁,都可以全力以赴,使命必達。如果缺乏具體目標與方法,則會讓同仁無所適從。經過近一年的互動相處,他和新聞局同仁已形成良好的夥伴關係。

他理解、也感激林佳龍對他的提攜,但對於未來是否參與選舉,他不去多想。眼下最重要的是,要讓林佳龍的抱負與施政努力,讓大家都能看得到;新聞局負責市府、市政與市民、外界的溝通,另一部分重要的工作則與電影文化工作的推展有關。台中市是一個創新、生活的城市,新的一年,新聞局要讓林佳龍與市府政策新亮點,全面展開。他指出,這些創新工作與亮點,會與過去胡志強時代有所區隔;新市府的施政,不會流於華而不實。

人生各有際遇。卓冠廷自己明白,同樣是年輕人,有很多人的能力、資歷比他好。他比別人多一些運氣,林佳龍對他也很疼顧。他只有努力把事情做好,不去多想其他。有人挖苦他是小孩子局長,他不會在意。因為以他的年紀,他本來就還年輕。但在局長這個位子,對於市政與工作上的堅持,他會知所進退,不會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