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雜誌 - 第 11 期

蔡炳坤站上新舞台 不當過度政次

圖文:劉東皋

 

蔡炳坤擔任台中市副市長時期,主要即負責督導文化、教育等業務。

台中市地方人士有人問,為何蔡炳坤升得那麼快?從建國中學校長被胡志強延攬為台中市副市長,去年胡志強連任市長失敗,蔡炳坤即到行政院擔任有給職顧問,才十個月,又一下子被提升為文化部政務次長!難道蔡炳坤是有什麼樣的強力背景?

 

  • 背景從偏鄉小學老師開始

說起蔡炳坤的背景,三十五年前,他原就只是一個小學老師。以一個師專公費畢業生在小學服務五年後,蔡炳坤重新報考公務員資格。第一個公務員生涯,是彰化文化中心的「組員」。這就是他的背景。

三十五年前,師專畢業的蔡炳坤必須至少在小學服務五年。頭兩年,他被派往南投水里國小偏鄉小學服務,後三年調往中興新村光華國小。在中興新村這三年的服務,改變了蔡炳坤的後半生。

蔡炳坤回憶說,他到光華國小服務期間,很多學生家長是中興新村的公務人員,其中不乏高階官員。有些人與蔡炳坤聊起他的未來生涯,問他,難道他要在小學待一輩子嗎?這樣的問答,讓蔡炳坤重新思索自己未來的方向。最後,他決定在光華國小服務期間,同時重新凖備公務員資格考試。五年服務期滿,他也考上公務員資格,從此走向公務行政之路。

如果蔡炳坤當時決定留在小學當一名老師,如今可能會是一所小學校長,而不是文化部政務次長。

盧世祥記錄、描述、介紹自己的母親謝氷治,充滿孺慕之情,也從追溯家族史中,重新探索上一代的生活環境及那一時代的歷史。並描繪了一個具有優良教養的女性形象,這樣的形象,在台灣目前的教育環境與體制下,其實已不易見到。

 

  • 一念之間轉公職    人生大不同

十二月四日,蔡炳坤在文化部南海辦公室接受本刊專訪。談及他的公務生涯時指出,三十五年前他剛在小學教書時,文建會才從教育部獨立出來。這三十餘年來,每十年,他的公務生涯有一些轉折,而政府在台灣的文化發展工作,也有階段性的變化。

他說,如以每十年為一個階段來看,他的公務生涯,都與文化工作有所接觸。民國七十年,他開始在小學擔任老師,文建會也約在同時成立。民國七十七年到八十年,他從學校轉到彰化文化中心擔任基層組員工作,這個階段,是他初次接觸文化工作的時期。那時候,台灣重視文化下鄉,各地鄉鎮市,大多以各式各樣的廣場展演、透過在地藝文團體的推廣,讓文化在鄉鎮紮根。

 

  • 每十年一階段    與文化工作結緣

經過近十年,民國八十九年,他擔任台中縣文化局副局長,地方自治受到重視,政府的文化工作也開始提倡社區總體營造,重視地方藝文特色的發揚。再過十年,民國九十九年,他接受前台中市長胡志強之邀,擔任副市長,主管文化、教育業務的督導;文化部則在龍應台接任部長時,台灣文化主體性受到重視,文化部並提出泥土化與國際化並行理念,不論是在地思維、國際行動,或國際思維與在地行動,既紮根於本土,也放眼於國際。

他每十年的公務轉換,也正好是台灣文化發展的轉變階段。因此,從行政院顧問轉任文化部政次,他一則對文化業務並不陌生,同時也是以歡喜的心情接下這項任務。

蔡炳坤表示,他擔任行政院有給職顧問,主要工作仍是與行政院教科文業務相關。在文化部政次的職務出缺後,院內長官,包括院長、部長,或許是基於穩定原則,要他擔任政次。顧問是幕僚職,部裡工作則是業務主管,舞台不同,但對他而言,都是順其自然,也必須在既定職務上把工作做好。

明年一月可能會政黨輪替,若是由新政權接手,蔡炳坤的在任期間頂多半年,似乎給人一種「過度次長」的感覺。對於記者的疑問,蔡炳坤回答說,政權是否輪替,仍有變數。且做為一名政府官員,也不必管政黨是否輪替,該做的事,做就對了。

 

  • 一天當兩天用    要完成三大目標

他說,接任次長三個多星期,他幾乎是一天當兩天用。在年底前,針對他所主管的重要工作,有三大目標要完成。第一項是針對文創產業的部分。對於文化部所屬全台的五大文創園區,如何使其順利營運,並建立特色,文化部要有完善而具體規劃方案;其次,輔助文創產業的創投基金,文化部第二期二十億元的投入,年底前要提國發基金確認。另外,文化部也將提出一項文創中程計畫,名稱已訂為「文創藍海計畫」,計畫年度橫跨一0六年到一0九年,是輔導文創產業的一項重大計畫;這項計畫也預計在年底前提送國發基金審查。

第二項目標是針對出版業所面臨的困境,文化部將提出「出版產業振興方案」。出版業所面臨的困境可以從兩大指標觀察,一是每年每人平均購書經費的下降,另一則是每人年平均閱讀時間也下降。文化部最近即積極進行產業諮詢會議,針對未來四年出版產業的協助,,提出六大執行方案。預計年底前同樣要送國發基金審查,再呈行政院通過。

蔡炳坤的第三大目標則是,要建構一個平台,讓文化與科技能更深一層的結合。文化部下有六個司,包括人文出版、藝術發展、文化資產、文化創意、文化交流、以及影視司,另有一個資訊處。如今已是資訊化社會,資訊科技的應用與數位匯流的趨勢,各司處必須加以提升應用層次與整合力度。文化部未來除了須提升資訊處的層級之外,也要引進科技專業的外部資源,以提升數位化能力。

 

  • 文化需紮根    無分藍綠

他說,文化工作多數屬於軟體的建制,且文化是長期紮根的工作,無分藍綠或意識型態,所以,他也不會考慮明年是否會政黨輪替。他認為,(接任)時間的長短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在有限的時間完成具體的工作與成效;否則,時間再多再長,沒有建樹或作為,也沒有用。

蔡炳坤曾經以擔任過台中一中與建國中學校長身分,在行政院顧問任內協助教育部長吳思華與反課綱學生對話。對於反課綱事件,蔡炳坤的感受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這一代高中生在自主思考上,比過去世代的年輕人更高。但憂的是,在反課綱的過程中,產生一些失序的過程與行為。

他表示,台灣歷經日治時期、國民政府與民主化的過程,加上多年來的外籍移民,已形成台灣的多元文化。其間還包括有原住民、閩、客等不同文化。這種文化的多元性,是台灣過去歷史所造成的「宿命」,大家不能不正視與接受。

 

  • 台灣多元文化    尚缺核心價值

但台灣若徒有多元文化,卻缺乏核心價值,就會產生磨擦失序的情況。多元必然感覺會亂,但若具有核心價值,就能亂中有序。什麼是台灣主體性的核心價值,必須是台灣不分族群與政黨須全面溝通思考的事。

蔡炳坤認為,台灣的多元文化中,包含有很深的中華文化DNA,譬如尊師重道、禮義廉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有些內容,與個人的修身品格有關;不能因為這些是屬於中華文化,就與中國大陸的共產政權劃為等號,而刻意毀棄。這些文化內涵,如果失去了,卻又沒有建立新的文化核心價值,台灣的教育(課綱)與主體文化,就無法從根本上加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