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雜誌 - 第 16 期

2017年1月 第 16 期 : 林騰鷂疾呼終止違憲的教育補助

  • 封面故事
  • 教育圈
  • 產經人物
  • 財經生活
  • 公益社團
  • 健康人生
  • 發 行 人:劉東皋
  • 總 編 輯:劉  燊
  • 特約撰述:楊文琳、林中偉、焦慶亭
  • 發行單位:中報媒體工作室  刊 期:每月出刊
  • 社       址:台中市北屯區松竹路二段368號16樓之2
  • 通 訊 處:台中市西區大業路32號11樓之1
  • 電  話:(04)2325-2278
  • 信       箱:[email protected]
  • 編       印:鏵威有限公司    台中市西區五權一街76號   (04)2378-1569
  • 中華民國105年12月出刊
  • 定    價:每份38元
  • 劃撥帳號:22778405 戶名:中報媒體工作室

針對逢甲大學書面聲明之本刊回應

文:編輯部

 

針對本刊於第十五期報導的「逢甲大學是否會淪為家族化?」一文,本社總編緝於出刊前,曾多日多次連絡逢甲公關部門及發言人李寶玲,表達希望採訪新任董事長高承恕之意,李寶玲最後答稱,因高承恕剛接任董事長一職,事務繁忙,且即將出國,因此不克接受採訪。

本刊總編輯向李寶玲表示,因接獲逢甲大學校友、也是前董事黃秋雄於七月中在逢甲北區會計系系友會的演講稿內容,提出「逢甲是逢甲人的逢甲」之訴求,期望校方治理能公器化、公益化。因適逢高承恕於九月下旬接任逢甲董事長,針對資深校友、也是前董事黃秋雄的建議與質疑,本刊基於平衡報導之媒體應盡責任,希望能夠採訪高承恕,以了解他對逢甲公器化、公共化的理念與說明。

本刊總總輯並向她明白表示,目前正逢政、學界對私立大學公共化議題,熱烈討論,高承恕的父親曾是逢甲「重建人」,且曾長期擔任逢甲董事長,高承恕此時接任董事長,身分難免敏感。但高承恕過去給人相當開明的形象,且在社會學領域素有聲望,如能秉持追求學術真理之精神,接受採訪,陳述私校公共化理念、並提出讓逢甲走向公益化之途的遠景,將更能讓外界對逢甲及高承恕有另一番敬重與期待。

李寶玲表示,因為本刊是要採訪董事長,但她只負責針對校務發言,無法代為約訪;請本刊總編輯自行聯絡董事長辦公室。本刊只得向她表示,因下一期仍舊要針對私校公共化議題進行相關採訪,如果董事長能夠接受採訪,一方面是為平衡報導,再方面也能讓外界更了解高承恕在私校公共化議題上的理念與態度。

在第十五期出刊後,本刊先後主動連絡逢甲董事長辦公室兩、三次,一次為男性接電話,後由一名女性接電話,但卻一直未得到是否接受採訪的回音。最後一次,該名女性秘書才回稱,有關私校公共化議題,皆由校方統一對外發言,董事長不便說明;本刊總編輯還詢問,那是否可採訪校長?對方仍是請本刊自行連絡。

本刊於十月下旬再主動聯絡校長室,對校長室秘書陳述了同樣的議題與意思表達,該秘書也好意說會向校長完整說明陳述內容,並待校長忙完後,於十一月初安排採訪時間。但等到十一月上旬,依舊沒有任何回覆。本刊再次打電話給該校長秘書,該秘書竟說,校方仍決定由秘書長李寶玲負責此項議題發言,還質問本刊總編輯兩次說,「她真的沒回你電話嗎?」

待本刊總編輯再次連絡李寶玲,李寶玲卻一會兒說,她以為她回過電話了;又說,可能太久她忘記了。本刊總編輯直接反問,一個光明正大、素有聲望的私立大學董事長、校長,為何不能針對私校公共化議題及前董事的質疑,清楚說明就好?卻要不斷的推來推去,推了一個多月,最後又推回到無法代表校方針對該項議題表達意見的發言人身上?如此欠缺學術開明正大的推託做法,又如何讓人對學術界追求真理的精神有信心?

李寶玲隨後表示,她認為本刊的溝通合情合理,決定再向校長及董事長說明,至少可提供一封書面內容以陳述校方意見。

事隔近兩周,十二月九日傍晚終於接獲李寶玲傳來的書面聲明,卻完全未針對本刊所提、請逢甲大學就私校公共化問題與黃秋雄之建議和質疑,加以說明。內文更指本刊第十五期的部分內容與評論與事實不符,卻又未指出到底是何處與事實不符?

本刊總編輯隨即打電話給李寶玲,告訴她,這份聲明既未針對相關議題回答,也沒有澄清前董事黃秋雄的質疑;而且,既要聲稱報導有與事實不符之處,也應具體說明到底是前董事黃秋雄的質疑不實、或本刊所引據的內容哪裡不實。這樣含混的聲明如果刊出,難道不怕有損逢甲名聲嗎?她回答說,校方不願再對相關舊聞有太多回應。本刊總編輯據理表示,黃秋雄所提出的質疑都是在高承恕未接任董事長之前就已提出,如今高承恕在今年九月也確實接任了董事長,怎麼會是舊聞呢?

本刊總編輯最後表示,將把她的口頭說明、及之前兩個多月來本刊與逢甲大學的連絡過程,和逢甲大學的聲明稿一併刊出;她竟回答本刊總編輯說,該校會視刊出內容,採取相應行動。隨後不到十分鐘,即以電子郵件回覆本刊總編輯說:「劉先生有關中報對逢甲報導事件及後續的相關處理,我們已經委由鄭懿瀛律師全權處理,如果有什麼樣的問題,請後續直接撥鄭懿瀛律師的電話0936…。」

本刊基於媒體應有的社會責任,接到相關反映資訊,針對教育公共議題向逢甲大學提出應有之平衡報導採訪要求,也期望該校之所謂高層,本於學術追求真理之良知,以宏觀遠見之高度,回應該校前董事的質疑;並請其對外說明將會如何推展逢甲公共化,以符合校友及社會之期待。但本刊所得到的對待方式與回應內容,竟是如此的粗疏不堪。併此刊出該校聲明,以為歷史存證。

 

  • 逢甲大學聲明稿

親愛的讀者,中報雜誌2016年10月號封面故事,以「逢甲大學是否會淪為家族化?」為題,對逢甲大學做出若干與事實不符之報導及評論,令人遺憾。

  

對此,本校尊重言論自由的憲法人權,僅於此重申,逢甲大學向來以專業治學為念,校務運作亦均透明、多元,此由逢甲大學辦學績效位居全國前茅即可為證。未來,本校將持續精進,也歡迎各界不吝提供各種善意建言,讓逢甲大學成為世界一流的學府,成為逢甲人永遠的驕傲。


逢甲為何應該率先主動成為

文:劉東皋

 

網路上有一篇文章是這樣寫的:「…簡言之,以前以家庭為中心的邏輯已經變得模糊,但是在新的公領域裡,合理的共同規則並未建立,甚至還遭到政治、權力不斷有系統的扭曲,所以即使初具雛形,也沒有辦法真正得到正當性的權威,大家根本不重視。…今日的當務之急,還是要設法在各個不同公領域上,嘗試建立合理且能執行的規則,讓大家覺得公平,於是願意遵守。也唯有大家共同遵守規則,才可能出現包容、分享的社會,否則只會是無止境的利益追逐、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膽子大的吃別人,膽子小的餓死,台灣正面臨類似的困境,…」

這篇文章,是台灣知名社會學家高承恕所寫,題目就叫「制定公平的公領域公共規則」。

文章、語言,顯示一個人所擁有的知識水平與心理認知;而一個具有高知名度與高學術地位的人,所寫出來的文章、所講的話,就一般社會大眾的認知,也必然會認為,此人必定較一般人更具有「言行一致」的可信度,這就是一種公信力。

玉山銀行前常務董事、逢甲大學前董事、現任東海大學監察人的黃秋雄,七月份在一場逢甲校友會演講時提出呼籲,建議逢甲應率先進行改革,以更具民主且公共化的方式產生董事會,他並期望校友共同為逢甲出力,推動逢甲公器化。

 黃秋雄既曾擔任過逢甲兩任八年的董事,且又曾為逢甲出錢出力,九月份接任董事長的高承恕,可以召集或邀請更多有志於改革私校制度的校友、前董事,共同研討如何建立逢甲公共化的議題;或者,接受媒體採訪,對外提出私立大學如何「制定公平的公領域之公共規則」,以落實私校公器化。

但逢甲內部仍充斥舊有之習氣,面對外界校友之質疑、媒體合理採訪之要求,既不願接受媒體採訪,也未能以追求學術真理良知之道德勇氣,為逢甲公器化之議題具體對外說明。

 高承恕與一般私立大學董事長不同之處在於,多數私立大學董事長,很少具有高聲望的學術地位,且其他某些恐淪為或早淪為家族化的私立大學,內部財團化、商人化之氣息嚴重;但高承恕不一樣。過去,他寫的文章書籍、演講內容,充滿學術的莊嚴性與真理性。例如前面所提的那篇「制定公平的公領域公共規則」之文章,令人深感真不愧是一家之言。

高承恕接任逢甲董事長之前,已擔任多年的副董事長。對校務行政與治理早有相當了解。以其學術知識與校務經驗背景,難道無法提出自己一套私校或逢甲公共化的合理公正之論述,讓關心的前理事、校友、及媒體外界理解嗎?

孟子早就說過,「王之不王,是不為也,非不能也」。社會大眾對高承恕的期望愈高,若果其竟然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對於制定公平的私校公共化之公共規則毫無定見與作為,則大眾對其失望將更大。


僑光科技大學企管系

文:劉 燊

 

家在梨山佳陽沖積扇種植甜柿的僑光科技大學學生曾允成,遠至台中求學,去年上課期間主動尋問老師李淑芳,如何協助銷售自家的農產品?李淑芳從輔導學生「學習」創業的立場,協助他找到資訊系老師設立網頁、推展網路行銷、透過物流配銷網購訂單、並幫忙曾允成在學校的創業小市集銷售甜柿;家中的甜柿因而賣光光。

今年十一月下旬,李淑芳問曾允成,家中甜柿的銷售情形,曾允成回說,只賣了去年的四成。由於甜柿產期短,只剩一周時間,李淑芳於是號召創新創業管理課程的學生,共同於一周內、在企管系辦公室外的廊道空間擺設創業小市集。

選修創業課程的五十名學生中,立即有二十位響應,設立了七、八個攤位,除了曾允成家中的甜柿,還有家住南投的學生自行設計商標LOGO、銷售自家的茶葉和薑茶等產品;也有家在台南賣知名杏仁茶的學生,以自家杏仁茶擺攤;另有學習餐飲的學生,以自已製造甜點、泡芙、牛軋夾心餅等,各別擺攤。多數設攤的同學都有意成立甜點坊、或開設創意商店,自行創業。幾位父母在鄉下有農地的學生,更對協助家中農產品行銷,有一套自己的規劃與想法。

曾允成帶來的甜柿,不但在十二月五日當天賣光,也接了許多訂單,讓家中這一季的收成,都能順利銷售出去。系上對他的輔導與協助,讓他深刻體會創業者需有主動積極、解決問題的精神。

僑光企管系於去年十月提出「智慧生活整合性人才培育特色大學計畫」,內容就包括協助學生返鄉創業;雖然未通過中央補助,但企管系仍持續依去年所提計畫的中心原則,決定在企管系推出創業系列課程。今年初,大二下學期即開有創業發想與規劃課程三學分;大三上學期,也開設創新與創業課程三學分。明年起,大三下學期即有創業實務專題,大四上學期為創業實習(一)、大四下學期則為創業實習(二)。

這一系列課程將成為企管系的重點課程之一。選修創業實習的學生,在大四上學期期末就須有開設行號的能力;大四下學期則須有正常營運的產出;讓選修學生真正學習到創業的實務知識與經驗。


彭富源談國立高中職改隸市立打通教育體制任督二脈

文:劉 燊

 

台中市轄區三十九所國、私立高中及特教學校,自明(一0六)年一月一日起,由台中市政府接管,原本引起一些國立學校校長、教師及家長的反彈,認為從「國立」改為「市立」是一種降格。但台中市教育局長彭富源認為,名稱的改變不會影響教育水平,且在改隸之後,更能統一事權、資源共享、就近服務,打通教育體制「任督二脈」。

 

  • 國立改隸市立    不影響教學品質

以台北市建國中學為例,它也是市立中學,但仍是辦學績效良好、眾所肯定的高中。彭富源指出,除了中央持續補助金額維持既有的資源水準外,經由台中市政府五年五十億元的資源挹注,將可促進市立國中與高中職合作關係,共同辦理多元學習活動與營隊,台中市的國中學生可及早享受高中職學習資源,增加適性入學機會。

國立高中職改隸市立,從馬英九時代,原本就是教育部既定政策。行政院在民國九十八年八月二十七日,以院臺秘字第0980051001A號函核定經原臺中縣(市)議會同意之「臺中縣(市)合併改制計畫」,其中即指明,「合併改制為直轄市後,如參照臺北市及高雄市模式,國立高中職及私立高中職將轉由直轄市政府管轄」。新北市早在朱立倫擔任第一任市長時期,就同意進行改隸;但台中市在胡志強時代,因校產是否移轉及中央資源挹注多寡等問題,遲未同意將國立高中改隸市立。

彭富源表示,改隸後,台中市立高中職由原九所增至四十八所,十七所公立高中職與原市立高中能擴大進行策略合作促進校際間橫向之交流,更可合組工作圈以實踐自發、互動、共好之十二年國教課綱理念。

改隸後台中市將增設建教合作班及實用技能學程職科,並規劃技職教育特色招生,發展技職特色教學,整合各群科的師資及設備,進而提供國中生探索體驗的機會,並透過教育局、經發局、勞工局、農業局及文化局等跨局處合作,打造台中市獨特的「產、學、訓、用」之技職特色。

 

  • 打造台中獨有「產學訓用」之特色

未來台中市教育局將整合台中市轄內國立高中職負責全國學科中心及群科技術中心優勢,延伸課程設備資源共享效益,提升教育均優發展。目前計有普通高中學科中心 三校、技術型高中群科中 心 三校、心理衛生服務中心 二校。

另將促進市立國中小及市立高中、職與大學間縱向聯繫,建立設備資源共享機制,提升學校均優質化發展,教育效益可向下延伸,向上提昇,並均衡區域發展,縮短城鄉差距。

經統計,台中市原有市立高中九校,每年招生名額約三千人,改隸後將國私立高中納入,每年招生名額約計三萬三千六百五十人,可更保障在地就學權益,並透過「行政效能革新」,強化適性輔導效能,使家長認同就近適性入學,實踐十二年國教政策適性發展目標。

此外,台中市每年國中藝才班畢業學生計二十校二十二班,約共六百六十人;但因台中市轄內高中端藝才班招生名額共六校六班一百八十人;國中體育班計四十校四十一班約九百人;而台中市轄內高中端體育班招生名額僅為十二校十三班約四八五人。也就是說,僅有四成國中特殊才能畢業生能繼續在台中就學,造成台中市特殊才能學生人才外流,或因而放棄多年養成的特殊才能,中斷特殊才能發展。

 

  • 優先保障台中子弟    避免人才外流

台中市教育局希望在改隸後可設計符合台中市藝術才能教育發展之入學方向,除可招收各縣市優秀學生外,亦可優先保障台中市學子入學名額,以避免台中市藝術人才外流。且透過開拓特殊才能學生適性發展,增進社會階級流動,實踐政府「照顧社會弱勢」的責任。

依教育部之核定,台中市政府自明年一月一日接手後,改隸移撥經費合計約為六十九億五千七百八十九萬餘元,其中,教育部國教署每年補助市府承接相關業務所需經費新臺幣三十六億四千餘萬元;學費補助每年約為二十八億五百多萬元。另外,預估教育部未來每年補助臺中市國、私立學校改隸、移轉後競爭型計畫經費約為四億三千三百多萬元。

彭富源期望,國、私立高中職改隸、移轉台中市,可讓台中市民子弟享受到「優質教育在台中,安心就業在台中,美滿生活在台中」的幸福生活。透過教育內涵的改革與提升,可為台中市奠定文化經濟永續發展的根基。


美律董事長廖祿立談創業創新與永續發展

圖文:劉東皋

 

股票上市公司復興航空公司無預警結束經營,除了衍伸的法律責任外,也引發各界對該航空公司毫無企業社會責任的指責。美律實業公司董事長廖祿立在台中市傑人會的邀請下,於十一月二十三日在傑人會中華民國總會會館,針對企業的創業、創新與永績發展,進行一場演講時指出,企業的永續發展,建基於創業與創新精神上。企業必須提供同仁不斷學習與提升知識的機會,透過創新持續創造並提供價值,才能受消費者的認同而達到永續發展的目的。

廖祿立表示,創業精神的發揮能帶動國家社會的發展進步。就個人而言,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與目標,使生命過得充實,實現自我。

他說,企業永續發展的要件,在於其客戶或消費者,願意持續接受及喜愛其產品與服務,這些產品與服務能帶給客戶新的價值。

創新是創業的要件,企業創造出符合新需求的產品與服務,才能持續發展。易言之,能夠創新,才可以創造出個人或公司的價值。此外,內部創業也是創業的一種型式,重點在於要發揮創業精神、並鼓勵企業上下不斷持續的創新發展。

廖祿立認為,建構學習型組織,才能塑造創新的文化。創新須在組織化、系統化、持續的管理活動下進行。建立有系統、有目的、有組織的學習,才能使知識變成創新的泉源。同時,企業更須給同仁不斷學習、提升知識的機會。

創新並非得自於「靈光一閃」,而是來自長期的用心、投入與微觀的探索,且與自己所關心的經濟活動發生連結,才能產生「創新」的經濟效益。

廖祿立自創業以來,即使工作再忙錄,四、五十年間仍不斷讀書學習。在美律尚未股票上市前,他除了曾自行前往東海大學就讀高階經營管理班,也在公司內部推行讀書會,至今持續不輟。在演講最後,他仍不忘推介「讓天賦自由」、「發現天賦之旅」、「讓天賦發光」、「隱形冠軍」、「台灣大未來─世代突圍的三十一個關鍵思維」等書籍,這些書,都是他親自閱讀後深有收穫而推薦給親朋好友。

台灣企業發展這半世紀的過程中,經營成功且人格精神受到肯定的企業家,包括張忠謀、施振榮、廖祿立等人,幾乎沒有人擁有保時捷或法拉利,更遑論是數十台超跑名車。生活樸實、寧願多讀書而少應酬、樂於吸收並分享新知,是這些人的共通特質。台灣多一些這樣的企業家,台灣年輕人及台灣,才會有更多的機會與遠景。


丰丹的餅-陳蓓梅與陳蓓琴姐妹情深 共創事業

文:劉 燊

 

 丰丹嚴選本舖的創辦人,是一對姐妹花。姐姐陳蓓梅,妹妹陳蓓琴,對於自家所生產的產品,因為抱著專業的堅持,所以也對自己的產品充滿信心。

 

  • 姐妹情深    共創事業

主持生產部門的妹妹陳蓓琴,大專就讀的,便是食品營養科系,二十出頭歲畢業後,就跟著姐姐陳蓓梅共同創辦台中便利通雜誌。工作了幾年,再回學校就讀中興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畢業後,在高中、大學教了十年的書。她形容,「每天就是浸在烘焙、調酒、餐飲教室,與各種食材為伍」。從三十歲教到四十歲,實在有點職業倦怠了。離開教職,二0一二年回老家河南祭祖前,雖然姐姐的朋友想找她合作,一起到天津從事烘焙業,但她心中尚無任何的想望與看見。

二0一二年第一次回到父親的家鄉祭祖,被一股股濃濃的鄉情所環繞。就在回鄉的那幾天,每天進出家門時,總會在路上看到一家號稱賣的是「台灣紅豆餅」的小店,都會有一、二十人在排隊等著買那平時在台灣極為尋常的甜點小吃。她問旁人,這紅豆餅舖的老板是台灣人嗎?也不是。但光靠賣這「台灣紅豆餅」,在河南就不愁吃穿了。

原本從未想過自己會做餅、賣餅的陳蓓琴,當下興起一股就來做餅、賣餅的衝動。她覺得,回到家鄉,竟然會看到有人在賣台灣紅豆餅,這是冥冥之中的一種預兆;也許是父親給她的啟示。

當她決定和姐姐一起開設丰丹時,心疼女兒的陳媽媽說,當個專職老師,每天可以「穿水水,領薪水」;如今女兒自己得要每天做餅、賣餅,幹粗活,實在捨不得。但陳蓓梅與陳蓓琴兩人,倒是興致勃勃的開始籌畫開設小廠房的計畫。

 

  • 回家省親    決定做餅

陳蓓琴與朋友到北京、天津轉了一圈後,最後還是決定回到台灣開店。因為自己的家人、認識的朋友、所教的學生,都在台灣。而且,姐妹倆,女孩家,心不大,一開始也只想先找個小店面或租金便宜的二樓空間,擺個攪拌機、烤箱,先做點糕餅,從事一些網購銷售就好。沒想到從大陸回來,開始在家試做一些糕餅,向一些親朋好友銷售,大前年的中秋節前,就接了上千盒的訂單,最後還不得不推掉一些單子,因為實在做不出來。

這一做,兩人做出了信心。二0一四年初,兩姐妹分工合作,找妥目前的店面,趕工裝潢,二樓廠房的地板、設備安置好之後,一樓店面裝修尚未完成,兩人的單子又接了不少。

蓓琴在學校教了十年的烘焙課程,每天就是教學生做糕餅。如今自己創業,把畢業的學生找來,還是教他們做糕餅。只是,如今是要做出讓消費者滿意的糕點,而不是示範教學。因為自己擁有食品營養、烘焙技術專業,也擁有十年的教學經驗,知道如何將自己所想、所知、所學,教學生(如今的烘焙師傅)做出自己要做的糕餅。

同時,自己已在學校累積了自己的專業知識與形象,絕對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做出來的糕餅,除了成份標示、食材衛生必須完全符合要求外,她更自我要求,新鮮、天然、營養與可口美味,必須全部兼具。

 

  • 專業天然取向    健康美味兼具

蓓琴舉例,任何新鮮、天然的食材,只要稍事烹飪調製,就非常美味好吃。這道理,用在任何食品上都一樣。而新鮮天然,才能保持食材既有的營養,並運用製做流程與技巧,就算不使用任何合於法規的化學添加物,也能提升食品的口感與保鮮度。

她舉自己製造的蛋黃酥為例,她將蛋黃烤過後攪碎,會再灑上高梁酒,除了逼出蛋黃的油脂外,也去掉蛋腥味。

另外,綠豆沙原料分兩種,一種有油脂,一種沒有油脂;一般糕餅店製做的綠豆椪所使用的豆沙,是使用混有油脂的豆沙,可增加口感。但進來的豆沙原料到底加了什麼油脂,進貨的人也不知道。她寧願自己採購沒有油脂的豆沙,再以自己採購的安佳奶油調製。

任何糕點,食材的好壞,就決定了產品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品質。蓓梅與蓓琴兩姐妹,堅持採用日本進口的昭和菓子粉,安佳奶油,並以價格高出砂糖五、六倍的海澡糖替代砂糖。這些決定與堅持,決定了丰丹的Q餅、綠豆椪、蛋黃酥、酒藏黃妃酥、茶餅與南棗核桃糕的產品口味與品質。最重要的,就是符合了姐妹倆所要達成的理念:「做出健康好吃、讓客人覺得幸福的餅」。


臺灣環境公義協會推選洪正中擔任理事長

圖文:劉 燊

 

洪正中(前排中)當選為臺灣環 境公義協會第一屆理事長。

臺灣環境公義協會於十二月四日舉行第一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推選行政院政務顧問洪正中擔任理事長。該協會已於十月一日在中興大學舉辦二0一六空污論壇,並將於二0一七年一月下旬舉辦廢棄物資源循環論壇。

洪正中曾擔任台南市副市長、林佳龍時代首任台中市環保局長。在近四十年的公務生涯中,長期都在環保領域任職。擔任台中市環保局長期間,積極推動台中火力發電廠配合空污紫爆進行降載、提出台中市生煤管制自治條例並獲議會通過;在維護台中地區環境公義上,對於不當傾倒廢棄物、排放廢氣造成空氣污染影響市民健康及生活品質等事件,較之過去更加嚴格執法與開罰。

對於台灣環境長期為配合經濟發展而遭受不公義的對待,洪正中有深切的認知與理解。成立臺灣環境公義協會,目的在結合一群志同道合的環保專家學者與團體,針對長期遭漠視的環境公義問題,提出具體建議,也期望促請蔡英文政府落實環境的公平正義,以符合地方人民的期待。

臺灣環境公義協會於四日召開大會選出九名理事,分別為洪正中、葉晉玉(水源地基金會董事長)、莊秉潔(中興大學工學院副院長)、林明瑞(臺中教育大學環教系教授)、陳鴻烈(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王貳瑞(屏東科技大學工管系教授)、李俊福(中央大學環工所教授)、史濟元(台頂顧問公司總經理)、劉東皋(中報雜誌社長);候補理事三位,分別是廖勇柏(中山醫學大學教授)、白子易(台中教育大學教授)、卓英仁(環基環境永續公司)。監事三人,分別為游金隆(台中市北區錦平里里長)、江鳳英(楓樹環保小學堂會長)與陳炳煌(台中市政府市政顧問、前東海大學教授);候補監事溫中群(樹語人文創工作室負責人)。

大會選舉結束後,即召開第一次理監事聯席會議,選出常務理事洪正中、葉晉玉、陳鴻烈等三人,並推洪正中為理事長;常務監事為游金隆。

台灣環境公義協會屬全國性協會,會員來自北中南各地,預計每三個月舉辦一次大型論壇,邀請全國各政府相關部門、學術單位、環保團體,針對空污、水污、廢棄物資源循環經濟、環境生態與教育等,共同研討相關議題,向政府及產業界提出建言與對策;另也將舉辦相關講座及教育訓練等。


台中火力發電廠降載之幕後推手與降載始末

文:劉東皋

 

台中市政府於去年下半年訂定生煤管制自治條例時,確立了台電台中火力發電廠之降載原則,當時即希望,在秋冬季節PM二點五懸浮微粒易於超標時,台中火力發電廠能夠降載。當時擔任台中市環保局長的洪正中,即連繫台中電廠的陳處長,陳處長認同台中市政府的理念,在電力有餘裕時,願意配合市府政策加以降載。但火力電廠機組的機動降載,必須總部同意才能推行,洪正中即與中火主管親到總部拜訪電力調度處長藍宏偉。

藍宏偉與洪正中正巧是凱達格蘭學校第七期的同學,基於同學之誼,也聽得進、且理解市府推動降低空氣污染的政策理念;他從專業的角度看認為,在電力有餘裕的情況下進行降載,調度上不會有問題。不過,他的層級依舊不能決定,而與洪正中另行再找當時的台電副總經理鍾炳利進一步溝通,最終獲得台電高層的同意與支持。

去年十一月初,台中地區空污達紫爆標準,洪正中即直接連絡時任台電總經理朱文成,朱文成建議由那時的台中市副市長潘文忠連絡經濟部次長楊偉甫,楊很快的同意降載,台中火力電廠也立刻配合啟動降載程序。這是台電火力電廠二十七年來,首次因為環保的理由,而配合市府進行降載;自此也開啟了紫爆發生時即機動降載的機制。

去年秋冬兩季,直至今年初,台電共進行了八次的降載,也確實有效的改善了空污。在今年一月通過台中市生煤管制自治條例前,台電降載機制即已發揮了作用。這也算是台中市推動生煤管制政策的額外收穫。

自台電火力發電廠設置以來,從未有任何一任的市長及環保局長,提出火力電廠降載的建議與要求,現任台中市長林佳龍與前任環保局長洪正中,算是首開先河,依據科學數據與專業判斷,大膽提出這項政策與做法。在政策提出後,洪正中更主動積極和台電主管人員上下溝通,獲得肯定與支持,進而讓台中火力電廠的降載減碳政策順暢推行,也算是他在台中市環保局長任內的重大功德之一。


易乃文續任會長萬國道德會台中分會接班有人

文:劉東皋

 

萬國道德會台中市分會於八月二十六日舉辦新舊任理事長交接,由易乃文自創會理事長賀大良手中,接續擔任第七屆理事長。

 

  • 萬國道德會創立已近百年

說起萬國道德會,在大陸時期也曾顯赫一時。民國十年九月二十八日,萬國道德會即在中國山東省成立。當時本於「大道昌明全球受福、至德開發萬國弭兵」之義,萬國道德總會以服務社會,實行「利民生、啟民智,敦民德」為宗旨,並積極推動倫理道德教育與辦理公益慈善事業。

萬國道德總會創會時,由孔德成先生任首屆會長。民國三十八年,萬國道德總會遷台復會;第二年,召開第一屆會員大會,總會設在台北重慶北路覺修宮。民國五十九年新建健康路總會大廈落成,遷至現址辦公,分會在全省各縣市成立,國外分會亦先後成立。

隨著社會轉型,萬國道德會於民國八十七年在南京東路五段成立「立德長青活動中心」,以因應「高齡化社會」趨勢,分擔政府責任,關懷社區老人。

如今已高齡九十二歲的賀大良先生,素對萬國道德會利民生、啟民智,敦民德的宗旨多所敬崇,因而創建台中市分會,在民國七十九年改制成立後,並於同年八月二十六日正式立案,由賀大良擔任第一屆理事長。如今因年事已高,賀大良決定將萬國道德會台中分會傳承交棒給易乃文。

 

  • 易乃文接棒    積極發展社企力

易乃文曾任國防部南部地區後備指揮部上校副指揮官,陸軍官校七十三年班及國防大學戰爭學院九十年班畢業。服役期間,陸續擔任過成功嶺後備九0四旅上校旅長、關西後備九0三旅上校旅長、國防大學陸軍學院上校教官。退伍後,除就讀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博士班,也擔任壹零壹國際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室特別助理兼員林分公司負責人,每周並義務在台中監獄台中看守所當教誨師。

易乃文同意接任萬國道德會台中分會理事長後,即不斷思考如何讓萬國道德會在台中發揚光大,並善盡社會責任。

他深受「社企力」一書啟發,堅信社會企業是翻轉世界的變革力量。對於未來的會務發展,他訂定的行動方針包括:積極邀請志同道合者入會,未來也將邀請專家學者進行專題講演,並將結合政府單位、法務部台中監獄及台中更生團契等,進入大台中地區各級學校,協力推展倫理道德教育、人權法治教育、反霸凌及反毒、反酒駕宣導等工作。

 

  • 拒拆銅像遭調職    與將官無緣仍不失其志

身為一名虔誠的基督教徒,易乃文在軍中長期堅守紀律要求,很少與外界應酬;即使與軍中同袍、長官及友人在聚餐場合,也滴酒不沾。也因此常被一些朋友笑稱,不喝酒、不應酬而能升到上校,在軍中實在難得一見。

易乃文於民國八十九年八月進入國防大學戰爭學院九0年班接受戰略教育,並於九十年八月以第二名成績畢業;之後歷練陸軍化學兵學校行政處上校處長、陸軍一一六旅上校參謀主任、陸軍一0六旅上校副旅長、後備九0三旅上校副旅長、後備司令部人事軍務處上校組長等職務,民國九十五年元旦調後備九0三旅上校旅長。

扁政府時代,易乃文擔任新訓旅旅長期間,其直屬上司要求拆除蔣中正前總統銅像,易乃文認為不能僅憑口諭就要拆除銅像,應該要有正式電話記錄或書面命令下達,在沒有軍中正式命令下達之情況下,易乃文因而未拆銅像;隨後不久,他即被以其它理由,調離九0三旅長職務,於民國九十五年十一月改調後備司令部北部地區指揮部副參謀長。

雖然,馬英九於九十七年五月二十日就任總統,易乃文稍獲「平反」,於九十七年六月一日再獲機會回任後備九0四旅旅長職務。但自此,易乃文仍與少將缺無緣,直到他上校職屆齡。易乃文雖憾然退休,卻仍不失其志,除考取彰師大博士班,也固定到台中監獄擔任教誨師,以盡到一個基督徒的本分,持續以一己之力,為人群奉獻。


從名人之死看癌症

文:徐華佗 博士

 

從最近星座名人薇薇安癌症過世,至高凌風、鳳飛飛,以及美國愛德華甘迺迪、賈伯斯等皆因癌症失去寶貴生命。由此可見,「癌症之前,人人平等。」另外,近年來癌症有一明顯的趨勢,即愈來愈年輕化,每個人周遭的親朋好友中,不乏四十歲左右即因癌症過世的情況。

癌症已三十四年蟬聯國人十大死亡原因之首,每三人就有一人因癌症而死亡。究竟是何種原因造成癌症之大量發生及大量死亡,以及癌症難以救治的原因何在?假如現代醫學是如此神勇精進,為何這些名人無法救治?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思。

有一本書「癌症不是病」,這本書中提到癌症不是病,是症狀。癌症如同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是症狀不是病。症狀是身體功能失調所表現的徵象,因此無從治起。這也是目前醫學上對高血壓、糖尿病只能控制而無法治療的現代笑話。癌症也一樣,是身體出現問題才會產生癌症,本源在身體,不在病,要治的是身體不是病,否則癌症怎樣治療都沒有用。

健康不會天上掉下來,健康是需要管理的。健康需要要投資,投資時間、精神、金錢、誠摯的心,健康要有知識、方法及智慧。要隨時留意日常生活、飲食習慣中之致癌因子,留意毒素是否進入身體,以及如何排除這些毒素。

癌症是氣之聚。癌症是邪氣(熱毒、燥火、寒凝、血淤),積聚在體內,氣血不通,產生癰腫。這些腫瘤積存著巨大能量(不好的巨大能量),要清除這些腫瘤,我們的身體需要更具大地能量(陽氣),才有辦法恢復健康。

癌症的發生主要是氣機升降出現障礙,(內經.素問)曰:「血氣不和,百病仍變化而生。」因此,抗癌症首重於氣的調節。(莊子)曰:「元氣聚則生,氣散為死,聚散雖異,為氣則同。」氣聚是指正氣,陽氣聚集,以正氣剋邪氣,以陽氣怯除邪氣。

癌症是邪氣,毒氣積聚,是氣血不通的結果。基本上是氣血不足,氣血循環不良,細胞能量出現阻滯現象,造成邪氣高能量阻滯,而產生的細胞病變。因此癌症腫瘤是氣的問題,是細胞能量高壓阻寒的問題,只要氣血通了,癌症邪實之氣找到通路出口,邪氣消散了,病就好了,所謂「不通則病,通則不痛」,因此,癌症腫瘤是氣瘀積滯的結果。

克服癌症需要人體非常巨大的能量,而人體本來就具備自我治癒的能力,用我們的身體和飲食治療癌症就已足夠,何必外求?人一生之中,要去找保命三招或五招,千萬不要走上死路,讓癌症讓你從人間消失。

人體主要的排毒器官包括肝、腎、胃腸道,主要的動力系統為心和腎,主要的免疫力為胃腸道、脊髓、淋巴系統及腎臟,主要的陽氣所在為下丹田和腎臟,好好地照顧這些內臟,就有辦法消滅癌症。

尤其是腸道淋巴系統有一百兆腸道細菌,人體有七成淋巴免疫細胞集中在小腸和大腸之間,如何出動這些人體地最大免疫大軍,是抗癌重點之一。而達摩洗髓功立旋轉功法,對大腿骨骼肌及淋巴乳靡池(位於肚臍內部兩側)的不斷橫向旋轉擠壓,可刺激快速出動腸道淋巴系統地人體最大免疫大軍對抗癌症。因此,在癌症文獻中,有癌細胞一夕之間完全消失的紀錄,這極可能是此抗癌免疫大軍出動地結果。

抗癌的根本在恢復人體的心、肝、腎、胃腸道、脊髓、淋巴系統及下丹田的功能。調節氣血、臟腑氣機變化,疏通經絡,培養陽氣,以正氣對抗邪氣。培養人體自然免疫力(陽氣)才是良策,張仲景(金匱要絡方論)曰「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即說明預防勝過治療。

抗癌的關鍵在提昇人體的自然免疫力,而人體的自然免疫力內臟功能及督脈陽氣有密切關係。「達摩洗髓功」一書中有修練心、肝、腎、胃腸道、督脈等關鍵性的抗癌方法,讓人體的能量恢復,對抗癌症並非難事。


終止違憲的教育補助

文 /林騰鷂

立法院在十二月八日審查教育部及所屬機關明年度預算,立法委員不分黨派共提出八百廿四案,大刪或凍列高教預算,以教育部編列之一0三億元引導大學多元發展及提升大學產學研合作能量為例,藍綠立委都喊凍,甚至有委員提案全數凍列,邁向頂大及教學卓越計劃的六十億元預算也被提案凍一半。而在教育部及所屬單位明年高達二四三二億元,僅次於國防部之預算中,約有近五百億元,是用來補助私立大專院校及私立高中職,使教育部幾已淪為「私校補助部」!

憲法第167條規定:「國家對於國內私人經營之教育事業成績優良,予以獎勵或補助」。是以,國家對於國內私人經營教育事業之獎勵或補助,僅限於優良者。而國內私人經營之教育事業,是否辦理完善,成績優良,在民國63年11月16日制定公布之私校法第44條第1項中明文列舉10款規定,以為準據。但在今日的私校法第56條第1項卻只明文列舉6款規定,且不要求「董事會確能寬籌經費」。以致目前私校辦理成績不優良,且董事會未寬籌經費者,也仍能獲得國家補助!

 

  • 錯誤的教育政策    背離憲法意旨

由於錯誤的教育政策,私立學校法在民國86年6月18日全文修正時,把私校法原本「獎勵私人捐資興學」之規定,改成「鼓勵」私 人興學。換言之,由原本「獎勵捐資」,改成單純「鼓勵」,且未要求私人「捐資」,這完全背離了憲法第167條所規定之基本意旨。

而更離譜的是,民國63年11月16日制定公布之私校法第三章「獎勵」之第47條規定,即:「私立學校經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准立案五年以上,辦理成績優良者,因學校發展所需鄰近校地之公地,得專案報請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商同土地所有機關依法讓售之」。但在今日,私校法之第48條第1項卻只規定:「私立學校因校務所需公有、公營事業或財團法人之土地,學校法人得專案報請學校主管機關會商土地管理機關或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依法讓售或租用」,把民國63年私校法第47條附有「經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准立案五年以上,辦理成績優良者」,才可「獎勵」之條件規定,完全刪除。更好笑的是,原本放在私校法「獎勵」章之規定,卻改放在私校法「監督」章中,完全不符合憲法意旨。另民國63年私校法第47條原只能「讓售」之規定,竟然在今日私校法第48條中,擴充為可「讓售或租用」之規定,明目張膽的圖利私校興辦者「租用」公有土地!這種以公有土地變相補助私校興辦者,已經使我們失去了不少的臺糖公有地!

 

  • 私校不管優良與否    卻都可獲補助

除此之外,現今之私校法第59條,也居然規定各級政府編列年度教育經費補助私校。該條的規定是:「各級政府編列年度教育經費預算時,應參酌學校健全發展之需要,審酌學校法人及所設私立學校內部控制制度之健全、辦學之特色等實際情形,明定獎勵、補助原則,對私立學校予以獎勵、補助......」。這種使私立學校,不管優不優良,都可獲得補助之規定,完全背離憲法只獎助優良私校之基本國策。特別是自2014 學年度開始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對每位就讀私立高級中等學校專業群科學生,以及家庭年所得在一四八萬元以下的普通科學生補助學費,普通科學生每年高達四萬五千六百元,專業群科學生每年則為四萬五千零六十元,使那些辦學不良,快要關門的私校,不必像以往的四處招生,每年獲得教育部兩百多億元之間接補助,而起死回生!

另外,國防部以軍訓為名,從過去到現在,派遣了許多的軍訓教官到私校,去擔任學生生活輔導工作,這些軍訓教官的薪資,均由教育部支付,使私校減少了很多薪資支出,這也是一種變相補助及圖利私校的行為。而政府各部會如科技部、農業部、勞動部等每年透過各種計劃,亦有大量經費補助一些董事會結構不健全及有不良圖利惡名之私校!

我國憲法的教育基本國策,本源於西元1919年的魏瑪憲法,但該憲法第147條第1項規定,即「以私立學校補充公立學校時,須得國家之許可。 私立學校之教育目的、教學設備與教職員學識不亞於公立學校,且不以學生父母之貧富而區別對待者,才准設立」,以及「如其教職人員之經濟與法律上地位無充分保障者,應廢止其許可。」,但這些規定卻未納入我國憲法中,以致我國私校之收費多為公立學校的兩倍,而教學設備與教職員學識均不如公立學校,且教職人員之經濟與法律上地位也無充分保障,形成了許多教育亂象。

因此,終止違憲的教育補助,才能正本清源,遏止當前「私人教育王國正在教育亡國」之社會亂象!(作者為東海大學法律系退休教授,現職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