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雜誌 - 第 19 期

2017年9月 第 19 期 : 羅祥安的信仰人生與使命

  • 正觀集
  • 封面人物
  • 教育圈
  • 台中政情
  • 市政瞭望
  • 文化與生活
  • 發 行 人:劉東皋
  • 總 編 輯:劉  燊
  • 特約撰述:楊文琳、焦慶亭
  • 發行單位:中報媒體工作室  刊 期:每月出刊
  • 社       址:臺中市西區五廊街29之4號6樓之4
  • 電        話:(04)2325-2278
  • 信       箱:[email protected]
  • 編       印:鏵威有限公司    台中市西區五權一街76號   (04)2378-1569
  • 中華民國106年09月出刊
  • 定    價:每份38元
  • 劃撥帳號:22778405 戶名:中報雜誌社

年近七十讀博士 倪福全的學習之路

文 /劉 燊

 

學習,到底要有多大的求知慾望,才能做到「活到老學到老」?多數人對於學習既無動機,也無熱情。「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對這些人便毫無意義。但對於一心想要繼續求知、並當成是人生一項未竟的心願努力尋求學習機會的人,求知對他而言,是發自內心不斷追索的一項永不放棄的目標。喬福泡綿總裁倪福全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 追尋就讀EMBA的機會火    一等三十年

兩年前,六十八歲的倪福全考上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班。對於沒有讀過大學的他而言,考進研究所,是他後半生一直想要達到的心願。二十多年前,因為在澳洲購買了一家泡綿廠,並將子女送到澳洲就學,倪福全經常往返澳洲,也因此得知澳洲學制,即使只有高中畢業,只要符合某些條件,已在社會工作多年的人,就可以直接報考研究所。但他回到台灣詢問的結果是:「不行」。

當時,倪福全和大哥郭福一已擁有及管理一家營業額達二十億元的事業集團,要他到大學部補修大學課程後再攻讀研究所,實在相當為難。想進大學就讀研究所的心願因此一直擱在心中,長達三十多年。

想不到幾十年後,為了麵包達人吳寶春無法在台灣直攻大學研究所,新加坡大學早一步把吳寶春挖到新加坡就讀,台灣教育部才急急忙忙修改大學碩士班的入學辦法,讓在社會有一定經驗能力的人士,不必有大學學位就可以報考相關研究所。隔年,倪福全即直接報考,並一舉考上清華科管所EMBA。兩年畢業後,今年他再度報考清華科管所管理博士班,也高分一次就錄取。

對倪福全而言,年近七十還繼續就讀博士班,心中的想望,自然不是為了以後畢業可以進大學謀一教職,也不是想要產學兩棲、在學術界獲得什麼重要學術地位,真正驅動他積極學習的動機,就在於希望將更深的學理運用在自己的企業中,其次,便是一圓他年輕時候未曾進過大學的心願,重新享受學習的樂趣。

 

  • 年近七十讀博士    一圓年輕的夢

五十多年前,倪福全一家人住在台北,經濟頗為困頓、卻食指浩繁。父親早年經商,但生意中落,七、八個兄弟姐妹加上父母的生活,大部分的經濟來源都依靠大哥郭福一在郵局上班那一點微薄的薪水。自幼,排行老五的倪福全下課就直接回家幫忙家務,也無力繳交每個月幾塊錢的補習費。

當時是升初中還要考試的年代,在倪福全小學六年級時,班上那些準備升學的同學,放學後就留在學校補習,但倪福全沒錢補習,算是放牛的學生,功課不頂好,卻也沒有升學壓力,學生生活過得滿愉快。有一天,老師忽然問他想不想要升學?他說,家裡沒有錢交補習費,想也沒用。老師叫他以後都留下來補習,但從沒提過要交補習費的事。因為有這一段加強功課的補習過程,他順利考上台北成淵中學,在當時,算是台北第四志願的初中。只可惜,因初中底子未打好,雖然順利考上成功高中,但就讀高中時一直難以追上進度,挫折感滿深,也沒能考上大學。不過,他一輩子感恩那位叫他留在學校補習的老師。到現在倪福全還每年都去探望他。

 

  • 為賺錢養家    退伍後一心想創業

高中畢業、服完兵役,一心想要趕快賺錢養家的倪福全,做過很多零散工作,包括開計程車、隨車運貨、賣過壁上郵筒信箱等,後來找到東芳貿易公司的業務員職務,自此人生大轉折。為了能和日本、美國客戶溝通,自行前往補習美語及日語會話;也為了外務所需,勇於開口與日商、美商溝通,漸漸的,在工作表現上獲得老闆肯定,不但在職位上一再獲得提升,也賺得人生第一桶金。由於工作關係,了解泡綿對各種傳統產業的重要性,因此當大哥問他,有什麼可以共同開創的行業,他即建議大哥和自己共同投資開設泡綿廠,並將基地設在台中。去年,創業歷經四十年,包括泡綿及塑膠兩大事業體,集團年營業額已達新台幣六十億元。

由於郭福一將近八十歲,倪福全也近七十了。倪福全很早就在思考著企業傳承接班的問題,並於三、四年前著手規劃集團成為四大事業體;分由專業經理人與具有專業能力的家族子侄逐漸接手。

平時以廠為家,為了公司業務經常在大陸、東南亞、澳洲及印度等地奔忙的倪福全,很少在外應酬,也不像某些企業主有打高爾夫、玩車、品酒吃美食的習慣。如果太太孩子前往澳洲或在外出差,他一個人就在家裡隨便吃外傭所做的現成水餃、麵食或簡單的家常菜。吃過飯、看了一會新聞之後,又到辦公室辦公。為了學習放手、不再過於涉入高階幹部所主管的各事業部日常管理,也為了更深一層的思考企業永續發展與傳承接班等問題,在教育部修訂開放高中畢業即可報考研究所的「吳寶春條款」時,他立刻決定「讀書去」。

讀了兩年的EMBA,倪福全發現企管理論應用在經營實務上,有極大幫助。因此,不但勾起自己繼續報考博士班的興趣,也鼓勵公司高階主管再學習。包括台灣交大EMBA、在大陸深圳和北京清華合作開班的台灣清華EMBA、及在泰國開班的北科大EMBA班,都有主管前往就讀;這些主管的學雜費由喬福全額補助。有些主管的班上同學聽說喬福提供全額學費補助,都大表羡慕,因為很少有企業做這樣的補助。倪福全大手筆的鼓勵主管再進修,進而也帶動了喬福一股組織學習的熱潮。

對於「活到老學到老」、以及「人生七十才開始」這兩句老生常談,多數人聽聽,也就真的當做老生常談。但對於了解知識用處、嚐到學習樂趣的倪福全而言,這兩句話,是他步入七十歲之後的真實寫照。相較於台灣時下許多年輕大學生在上課時滑手機、吃零食、學習意願與精神低落的情況,倪福全以身作則的終身學習精神與對知識的尊重,值得做為時下年輕人的學習榜樣。


僑光招生百分百 中部私立科大排第一

文 /劉東皋

 

受到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的影響,各大學院校招生缺額情形愈見增多,僑光科技大學106學年度各項招生入學管道卻能繳出漂亮成績,包括四技申請入學、技優甄審、推薦甄選與聯合登記分發等招生管道,招生率皆達100%,成績令人刮目相看。

過去以商學著稱的僑光科大,董事長陳伯濤一心要將僑光打造成為中部私立科技大學第一名,以設定各項指標,採取商管學理所重視的目標管理及願景領導方式,在全體師生團隊努力下,持續培育產業界所需的專業人才;今年的招生表現堪稱中部私立科大最亮眼的學校。根據2016年12月公布的大學註冊率排行榜,僑光科大註冊率高達百分之九十四點八七,名列全國公私立大學第八名,更是中部私立大學和科大之冠。106年四技二專聯合登記分發成績,僑光為全國三所「零缺額」私立大學之一,也是中部私立科大唯一招生滿額的大學。

僑光多年來已培育了超過七萬名優秀校友,以務實的辦學理念受到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的肯定,今年是連續第四年創下日夜滿招的亮麗成績。

僑光著重學生實務培育與就業導向的教學,以畢業生百分之百就業為目標願景。學生在校期間,即重視培養學生考取證照的能力,並透過校方與老師的努力,積極爭取產學合作實習機會,讓學生從實習中了解業界實況,並從做中學習務實的產業經驗。除了連續多年舉辦大三學生實習博覽會之外,也針對應屆畢業生舉辦具規模的就業博覽會,期讓學生畢業後能夠無縫接軌、順利就業。此一教學政策的落實推動下,估計有超過七成的畢業生能找到符合自己所願的工作。


林士昌憂心 明年市長選舉難為

文 /劉 燊

 

中國國民黨於八月二十日在台中世貿中心舉辦第二十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吳敦義就任國民黨主席;在就職演說中,除了抨擊蔡英文政府的執政不力外,在兩岸政策與黨務改革上,沒有太多新意。吳敦義的就職,並沒有為國民黨帶來振奮人心的做為,包括台中市議長林士昌等地方藍營人士對明年的九合一選舉,因而更顯憂心忡忡。

林士昌認為,吳敦義一直強打蔡英文施政不力,但民眾對國民黨的支持,也並沒有上升;加上台中市長的布局,仍遲遲未見有積極動作,不論是氣勢或先機,都遠落後於民進黨,他很擔心國民黨九合一選舉依舊是落敗之局。

據和林士昌常有聚會的市議員指出,國民黨至今比較有機會參選台中市長的立委江啟臣與盧秀燕,一直不加表態。而原縣區地方紅黑派向來較支持縣區出身的立委,因此對江啟臣原本寄予厚望。但江啟臣的態度過於保守,林士昌就覺得,早年林佳龍說要出來選市長,就勇於表態,並全力投入經營選區;江啟臣在這方面,相對不足。

其次,在國民黨尚未宣布縣市黨部主委直選資格需要恢復黨籍至少兩年的規定之前,已恢復黨籍近一年的前台中縣議長林敏霖,在地方派系大老的餐會中同意參選主委,並獲得大家的支持。但就在林敏霖開始動作之後,國民黨中央忽然提出恢復黨籍須達二年的限制,令林敏霖覺得「情何以堪」,也等於潑了原先表態支持林敏霖的原縣區地方大老一大盆冷水。國民黨中央這樣的做為,讓藍營地方心涼了一半,也深感明年的選舉更加難為。

如今台中市黨部主委以指派方式由陳明振接任,對於國民黨明年的市長選舉是好是壞,尚難評斷。有地方藍營人士認為,如果主委採取直選,恐怕會先造成地方不同陣營的撕裂,不如先行指派。但不論如何,林士昌仍希望,有意參選市長的人,要有積極任事、當仁不讓的精神,否則如何發揮母雞帶小雞的戰鬥力?


工時計算欠缺彈性 台中建議修一例一休

文 /劉東皋

 

台中市勞工局針對一例一休施行情況進行勞檢輔導過程,發現廠商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新法實施後排班欠缺彈性、加班時數上限未能配合放寬、休息日加班費計算過於複雜等。

由於一例一休的上路過程引發很多爭議,中彰投等中部縣市長都提出「變相」延後實施的作法,南投縣長林明溱提出自治條例以「扭轉」勞動基準法一例一休的實質規定,彰化縣長魏明谷則曾說要「無限期延長」輔導期。台中市長林佳龍也宣布,原應自七月一日起執行一例一休勞檢,延長三個月的輔導期。所持理由是,因施行細則修正內容於六月中旬後才提出,很多廠商來不及因應,因此,延長三個月的輔導期,以勸導改善取代處罰。

台中市勞工局長黃荷婷接受專訪時指出,針對一例一休的勞動檢查自七月起已實施,只是,查到有不合規定的廠商,會採取輔導改善的作法,不會處罰。多數廠商經輔導協助後,都有意願配合。但是,許多廠商仍對加班工時計算複雜,每七日中必須有一天休假造成傳統產業排班困難,每月加班時數上限僅四十六小時、對淡旺季明顯的產業而言欠缺彈性,迭有怨言。

廠商反映,包括休假日的加班費計算過於複雜,應依實際加班時數與固定倍數比例計算加班費,勞資計算單純、且可簡化管理;每月加班工時上限應以每三個月的工時上限作為限制,勞工總加班時數上限並沒有增加,卻可讓廠商依淡旺季之別調整加班安排,勞工也可在旺季時有更多時數可加班而增加收入。否則,按照現行方式,容易造成廠商動輒遭到處罰;而勞工因每月有加班時數限制,旺季無法多加班,淡季時又根本無班可加,收入反而受損。

黃荷婷認為,政府在推動周休二日的目標大方向不變下,可多顧及多數中小企業在管理與執行面的簡化與彈性;廠商反映的問題,在不損及勞工權益下,有些可採行政命令函釋解決,應可即時函釋或放寛,以避免民怨日積。(本文相關內容刊登於106年8月16日台灣醒報電子報)


OK台中 自行車嘉年華騎跑

文 /楊文琳

 

2017台灣自行車節「0K台灣.台中自行車嘉年華」系列活動將展開,共結合9月23至24日「捷安特嘉年華」、10月1日「台中騎旅」及11月26日「時代騎輪節」三大活動。

台中市長林佳龍表示,台中自行車嘉年華活動從自我挑戰到親子同樂的休閒單車運動都有;另外,擁有百年以上歷史的「環法自行車賽」,9月17日首度在台灣舉辦「單站業餘挑戰賽」。自行車不但已成為台中城市品牌,市府也透過自行車活動拓展城市外交、締結姊妹市。

台中是自行車最主要的產業聚落,除捷安特公司總部設立在台中,並擁有后豐、東豐、潭雅神等廣受歡迎的觀光休閒自行車道,台中市全力推展綠色運輸,「自行車369」計畫,即建置300個iBike租賃站,600公里自行車道、9,000輛iBike,並推動以「台中出發」的自行車環島活動,並向國內外推廣單車活動及產業。此外,台中2019將舉辦東亞青年運動會,市府已爭取將自行車列入比賽項目,期待台中成為自行車人才培育基地。

觀光旅遊局長陳盛山表示,台中市結合觀光、自行車產業及國際行銷,規劃一連串國際交流活動,包含9月初到日本大分縣、愛媛縣及廣島縣進行「2018台中世界花卉博覽會」宣傳及自行車交流;9月底邀請100名港澳遊客來台騎后豐、攻武嶺,體驗休閒、挑戰雙路線遊程;10月底邀請日本國際友好城市代表由台中出發環島。透過這一系列的自行車交流活動,將台中自行車產業、單車遊程行銷國外,也把國際自行車車友帶進台中,促進交流。

捷安特公司總經理鄭秋菊指出,「捷安特嘉年華」將於9月23、24日於中科水崛頭公園盛大舉行,活動結合台中科學園區內的場地與周邊道路,推出涵蓋挑戰、競賽、女性、兒童、親子等六大項活動。活動詳情請至台中觀光旅遊網(https://travel.taichung.gov.tw/ )查詢。


人口全台第二 就業機會增 台中市民與有榮焉

文 /劉東皋

 

台中市政府九月十六日公布一份民調指出,台中市人口已躍居台灣第二大城市,市民對此感到光榮的比例達百分之八十三,而有百分之九十六的市民認同台中是一個宜居城市。

調查內容中,近七成三的民眾認為,台中會成為第二大城市,與市府施政貢獻有關。對於台中人口不斷增加的原因,有三成認為是「氣候宜人」,其次是「交通便利」與「就業(創業)機會多」,各占一成比例。

台中市長林佳龍指出,在托育一條龍等政策的效果發揮下,以及治安的大幅改善,台中市「宜居城市」的印象逐漸深植人心。台中市近年來人口數處於持續增長的趨勢,尤其這兩年的成長快速。市府會持續營造良好經濟環境、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並強化社福與文化等軟體建設,讓市民光榮感能不斷提升。

本次民調是市府研考會委託循證民調公司,以電話訪問方式,採分層比例隨機抽樣,對象為居住在台中市且年滿十六歲第民眾,共完成一二六0份有效樣本;在95%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2.77%,抽樣時間為八月二十九日至三十一日。

台中市都發局長王俊傑於扶輪社的一場演講中表示,至七月底止,台中市人口達二百七十七萬八千一百八十二人,比高雄市多出309人。台中重要產業包括工具機與機械零組件、自行車及其零組件、手工具五金等,隨著中科的發展,新興產業包括航太、電動車、光電面板與相關高科技業等。大台中地區的產業帶,形成擁有影響全世界產業供應鏈的六十公里黃金縱谷。

由於產業的發展,也帶來就業人口的增加。不過,王俊傑也指出台中都市發展所面臨的挑戰,包括都市蔓延過程的發展不均、基盤設施不足、產業用地不夠、以及氣候變遷及污染所帶來的環境惡化。這些,也都是市府相關局處推動建設的重點。(本文內容刊登於106年9月6日台灣醒報電子報)


櫟舍餐廳以文學入菜

文 /劉 燊

 

位於臺中文學館內的「櫟舍文學餐廳」於9月14日正式開張,結合文學館特色,以在地文學家楊逵、陳千武為題設計餐點,並規劃舉辦作家廚房、作家午茶、文學沙龍、文學跨界等活動,9月14當天首場邀請臺中在地作家廖玉蕙烹煮家常菜,與民眾分享她對臺中文學發展的期待。

文化局長王志誠指出,櫟舍文學餐廳經營團隊對在地文學充滿高度熱情,設計的陳千武文學套餐、楊逵的野菜鹹派及日常散文湯定食都有與文學文本有深刻連結,顯見對文學餐飲的用心。

櫟舍文學餐廳總監繁運隆表示,櫟舍文學餐廳以形塑「當文學進入日常,讓日常成為文學」為核心,「櫟舍」之名源於日治時期三大詩社之一的「櫟社」,詩人們除了吟詩作對、熱心參與公共事務外,更是熱衷於各種精緻生活的生活家,帶動了臺中文化風潮,臺中因而有「文化城」美名。「櫟舍」期盼能傳承這樣的精神,讓文學日常豐富每位客人的唇齒之間。

「陳千武文學套餐」主菜梅干蒸肉捲,結合義式料理Braciole肉捲的作法和本土內餡,傳達陳千武這「跨越語言的一代」:不同文化共存共榮、卻也經常受到族群身分的綑綁;而木舟樣貌的肉捲,形似向外駛出的船,象徵中學的陳千武瞞著家人赴日、青年的他非志願參戰、中年以後創立《笠詩社》,突破戒嚴的封閉環境,將臺灣現代詩送往日本及韓國。 

楊逵定居臺中50年,自1920年代末積極參與「台灣文化協會」和「台灣農民組合」。當時的臺中是文化運動的核心場域,楊逵開闢的「首陽農園」啟蒙了無數人,「野菜宴」即誕生於此。

繁運隆說,櫟舍文學餐廳期盼提供給大眾吃一頓飯、聽一個故事的味蕾旅行,也期盼給臺中文學家一個溫暖舒適的活動場域,為臺中城留下更豐富的文學面貌。


勿忘最根本的三大改革

文 /林騰鷂

 

涉及數千億預算、受到多數民調及知名政經人物如李登輝、呂秀蓮、郝明義、陳博志、張温波、朱武獻、柯文哲等反對的「錢」瞻基礎建設條例及其第一期預算,在蔡英文總統一意孤行及立法院民進黨黨團唯命是從的情形下,終於在今年八月底的立法院臨時會的推擠打架中,混亂的三讀通過。這顯示過去的黨國體制,只是換了名字而已,只是由國民黨換成民進黨,但憲政民主仍然在持續沉淪中。又在媒體上看到,林口長庚醫院急診醫療醫師集體罷工事件,其決策委員會前主委李石增發布「不自殺聲明」背後,所隱含的醫療危機。另私校教員受到不義董事會壓迫,集體被自願離職的教育悲歌,也正在擴大延燒中!

上述這三個事件顯示了蔡英文總統執政一年多以來,以開會再開會的方式,只推動年金改革與司法改革,是不符合當前國家全面改革的需求,特別是涉及進步民主、生命健康及教育百年大計的憲政改革、醫療改革、教育改革等最根本的三大改革,全然被忽略的情形下,人民的埋怨與社會的不滿,也日益增長中!

首先,在涉及進步民主憲政改革方面,蔡總統當選前,曾在蘋果日報上發表了〈我對憲政改革的主張〉,認為台灣最重要的憲政議題,是「當前國會與民意脫節的問題」!除此之外,她也指出「台灣的直接民主也出現了問題」,說「台灣的「憲政時刻」正浮現,民主的深化與鞏固與否,就看這一次政治家能不能端出憲改的好菜色。」但蔡總統執政已一年多了,並未端出憲改的好菜色,「當前國會與民意脫節的問題」並沒有被解決,而優化直接民主的《公投法》修正案,則被她與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無限期的擱置,可見她缺乏政治家言行一致的果敢與擔當!

  • 政治家應言行一致    果敢擔當

其次,在涉及教育百年大計的教育改革方面,長年受政府補助、及由學生學費累積的教育公共財,在落入私校董事會之掌控後,教育部卻未依憲嚴格監督,反而縱容私校董事會以非法手段,逼迫老師去招生,甚或以減少鐘點、拒發年終獎金或不續聘等方式去傷害教師的尊嚴與生活!但多年來要解構私校家族萬年世襲董事會的《私校法》修正案,在蔡總統上任後,也被無限期的擱置中,造成今日很多的私校「教育王國」,仍在「教育亡國」中!

第三,在涉及生命健康的醫療改革方面,醫院為了節省成本,通常配置遠低於醫療安全的護理人員,形成「就連天使下凡當護士,都會想離職」的心聲。社會上也出現了「流浪醫生」的雅號。又醫院容許病患家屬在病房過夜,代替護士照顧病人的惡習,恐在醫院內造成集體感染,以及醫療責任之爭議。而現時鄉下偏遠地區醫生數量偏低,都市醫生數量偏高,造成都市內醫院惡性競爭,規定醫生業績數量,衍生出醫院、醫生採取多次掛號,分段診治、鼓勵人工分娩及小病也要繁複檢查及洗腎、開刀等種種「獵取病患」之怪招,導致都會地區醫療道德日益敗壞。而在偏遠地區,則造成弱勢人民醫療人權缺乏保障。

國政改革是不能擇小忘大、捨近求遠、避重就輕,忽略使命感與歷史責任心的!筆者衷心盼望,蔡英文總統不要拘泥於小事,整天仍在跑選舉行程似的,去剪綵、拜廟、發紅包;而是應仔細思考當前國家的處境,針對憲政、國防、經濟、社會、教育、環境、衛生、勞動、科技、文化等課題,推動全面性的改革,而最重要的是勿忘了最根本的憲政、教育、醫療等三大改革!(作者為東海大學法律系退休教授/經濟法學者,現職律師。)


羅祥安的信仰人生與使命

文 /劉東皋

 

自捷安特退休後,有些人以為,羅祥安原本每天都很忙,退休沒事幹之後,大概很快會得退休症候群及憂鬰症。不過,七月從日本回來的羅祥安,曬得黑黑壯壮的,倒是看不出有什麼憂鬰的地方。羅祥安說,很多人問他,退休後有什麼計畫?他當即表示,自己並沒有任何計畫,但卻知道自己有兩個基本使命會去做,一個是為上帝做見證,另一個是到各地推廣自行車文化。

 

對於信仰耶穌,過去外界一些人會誤以為是因為羅太太、吳春蘭女士先有信仰而影響了羅祥安也信了耶穌。但羅祥安親自澄清了這一點,也詳述了他的信仰過程。

 

  • 退休後要為上帝做見證

羅祥安的媽媽(以下簡稱羅媽媽)是個虔誠的基督徒,從小就很孝順的羅祥安都會親自載羅媽媽去教會,但他從不進教堂。羅媽媽一直希望他能受洗,但對於信仰一向很「鐵齒」的羅祥安,不信的東西,就是不信,並沒有只為了孝順媽媽,就去信了耶穌。倒是,他讀小學時,有位教學很認真、也教得很棒的數學老師彭德貴,年紀輕輕就放棄教學,前往就讀神學院,並成了雙連教會的牧師;這位彭牧師的歷程,讓他印象很深刻。鼓牧師也常對羅祥安宣講信仰之美善,但對早年曾修習禪宗的羅祥安,還是沒有對耶穌產生信仰。

羅祥安說,禪宗教人要學習放下與心定,但仍強調對自己負責;過去他也不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去修禪宗。基本上,年輕時候的他對宗教並沒有信仰,而是一種內在精神的學習。

 

  • 面對兼顧工作家庭的兩難    陷入低潮

然而,1994年底的某天,羅祥安忽然告訴吳春蘭,他想要去受洗了,吳春蘭還很訝異,平常完全欠缺信仰細胞的羅祥安,是那根筋錯了嗎?

平時在人前常保積極樂觀、與董事長劉金標共同引領巨大在全球打造捷安特品牌的羅祥安,原來曾有一段人生相當低潮與挫折的時候。這段歷程,羅祥安很少對人言,也很難對人言,包括劉金標。

1986年,在台灣推了五年的自創品牌後,巨大才真正開始推動捷安特全球化品牌。那時候的羅祥安,幾乎天天都往國外跑,雖然每天充滿信心、也保持正向樂觀的努力態度,但在台灣要建立起全球數一數二的品牌,過程之辛苦,外人很難理解明白。經過七、八年,好不容易建立起全球主要市場網絡的羅祥安,卻也因為工作過於忙碌,難以兼顧家庭,而造成第一次的婚姻破裂。1991年他與吳春蘭再婚,也很感謝這段婚姻帶給他的幸福,但面臨工作與家庭雙重壓力,包括對前段婚姻及子女的自責。到了1994年,他忽然感到無比疲憊,全球據點雖然建立了,但品牌的推動,並不是這樣就結束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忽然感到,這件事情做下去,是一件「永遠沒完沒了」的事;他面對工作與兼顧家庭的兩難情況下,不但感到相當疲累,而且很多問題看起來根本難以解決。那時候,有很長一段時間,他晚上都睡不著覺。即使曾有修習禪宗的經驗,但羅祥安覺得,完全靠自己一個「人」的意志與力量,也已經到了「滿出來的時候了」。

有天,他陪吳春蘭到東海路思義教堂禮拜,聽到一位外來的牧師講道說,上帝是「24小時不打烊的心靈急救站」,凡有勞苦負重擔者,可到耶穌這裡來,祂會讓勞苦負重擔者得安息。他心有感,當天晚上,便在家中陽台面對天空,向上帝禱告了不到一分鐘的話,訴說他來到上帝面前,上帝是否可以幫他卸下重擔?羅祥安原以為,他人生的第一次禱告結束之後,會有一道光照下來,不過,什麼也沒發生。倒是,那一天夜裡,他睡得很好。

羅祥安第一次禱告之後,陸陸續續開始會一個人向上帝禱告,但他一直在等一個「sign」,等了三個月,結果還是什麼都沒發生。不過,那三個月,公司很多事情照樣發生,家裡的事照樣要面對,羅祥安也一樣一件一件的繼續面對和處理;晚上則都睡得很好。過了一年,他感到腦袋既無煩惱,心境也常保清明,因此跑去告訴吳春蘭,他想要受洗了。

 

  • 禱告尋著「從不打烊的心靈急救站」

信仰基督至今二十餘年,他相信上帝對任何一個人,都有祂的賦予和旨意。他與劉金標董事長一起退休,過程也毫無罣礙,反而讓他有更多的時間,到教會去做見證,並接下巨大在日本成立的自轉車新文化基金會會長的工作。七月份去日本四國一個多星期,羅祥安述說與四國的四個縣長完成自行車環島文化推廣共識和協商的順利過程後說,這一切都讓他「感謝主」。

台灣曾被視為「自行車的沙漠」,如今不僅各大都市都有便利的UBIKE、IBIKE,而且觀光自行車道已成為國人重要的休閒活動。台灣可以變成自行車的樂園,與捷安特積極推展自行車休閒文化有很大的關係。羅祥安退休後不但勤學日語,還兼負台灣與日本兩地自行車文化交流活動的推展。日本四國景色優美、歷史人文豐富,繞一圈一千公里,與台灣環島一周相當。他期望透過自行車休閒文化的推廣,以「台灣一周」與「四國一周」締結觀光休閒交流,帶動台灣及日本民眾到四國騎乘自行車觀光旅遊的風氣。已習於化不可能為可能的羅祥安,對於自轉車新文化基金會這項促進台日自行車文化觀光交流任務,依然是穩步踏實、積極樂觀的看待。因為,在人看似不能,但「在上帝,什麼都能」。如今信仰力量滿滿的羅祥安,對於自己的使命更無懷疑。(本文相關內容刋登於106年7月17日台灣醒報電子報─醒報人物現場)


私立大學公共化困難重重?

文 /劉東皋

 

私立學校法修正草案雖然於六月底初審通過,但熟悉私立大學運作、曾擔任過私大校長的一名教授認為,私校法的通過對於私立大學公共化的促進,不可能產生多大效果。除了修法依舊漏洞百出之外,不少台灣政治人物的胡作非為與整體教育行政不做為,都讓私校公共化的前途困難重重。

他指出,台灣的私立大學會淪於家族化,有各式各樣的原因,包括財團興學,如台塑、遠東及大同等財團,都有屬自己的私立大學;另外,有的是既有董事會成員與創辦者不同而長期被掌控者,如前陣子鬧得沸沸揚揚的高醫,以及中國醫藥大學、逢甲等,創辦者因種種因素而退出,目前長期掌握校方董事會的人都與當年的創辦人無關。此外,還有佛教或基督教所創辦的大學,這些私大具有宗教信仰宗旨,但董事會也可能遭到不良居心的「外人」以玩法的方式所侵奪。

早年政府因財政拮据,鼓勵私人興學。辦學的目的,本就不在於賺錢獲利,而是為了教育人才。私人捐資興學,學校財產依法就應屬於公共財。但台灣過去基於政治目的,法制相當不健全,不但私校法根本管不了董事會圖謀私利,與私校有關的財團法人法等,政府也根本長期不去推動。不少私立大學背後,又常有立法委員或政治人物加以撐腰,阻擾法案的通過。

教育部一些相關行政單位與人員,則從過去的放任不管、到完全不敢管、甚至與私校沆瀣一氣,任令部分私校董事以五鬼搬運方式將校產轉為私產。在這樣的政治與教育氛圍下,許多私立大學內部搞得烏煙瘴氣,毫無大學教育機構應有格調,又如何教出有良好品格的學生?

曾經在公開場合演講要求逢甲大學公共化、現任私立東海大學監察人的黃秋雄指出,有些人以某些私校的辦學不錯,而認為董事長長期由某一人或家族掌握並沒有不好;這些觀念都是錯誤的。

他舉前總統蔣經國為例說,蔣經國擔任總統對台灣有不小貢獻,但他的子孫不可能都有能力當總統。而且,一個私校辦得好不好,靠的是許多人的出錢出力,而非一人之功。以逢甲為例,他認為是在楊濬中前去擔任校長建立更健全的制度之後,逢甲才得以大幅的提升。更何況,很多私校的現任董事長及董事,根本不是當初出資興學的人;學校不但長期拿政府的鉅額補助,又有許多社會人士與校友的捐款,私人及家族更不可將公產視為私產,長期把持董事會。


東海競爭力流失?王茂駿提解方

文 /劉 燊

 

1970年代,司馬中原寫下「啼鳴鳥」這部以東海大學為背景的校園小說,在那個網路、交通都不發達的時代,吸引了很多學子對東海的憧憬與嚮往。在廣設大學的今天,東海大學似乎不再那麼吸引年輕學子的注意,只知道它有著漂亮的校園和教堂。東海的沒落,曾引起眾多校友與退休教授的憂心與質疑。

  • 學術評鑑不理想引發校友憂心

在台灣廣設大學之後,近幾年來,東海逐漸淹沒在各項評鑑指標之中,確讓外界認為它的表現日趨沒落。但東海大學王茂駿接受採訪時分析指出,東海的科系過去即是以人文藝術及社會科學為主,不像某些學校,在工程領域或商管領域比重較大,因此,師資的數量及研究的總量,就難以與這些學校相比。

此外,一些商業雜誌也會從企業的角度評比公私立大學畢業生的學用情況,而東海大學很長一段時間,學生數不多;與企管、金融、科技、工程有關的畢業生更少。但商業雜誌若以五百大或一千大企業做為問卷對象,這些企業聘用的大學畢業生多與這些科系有關,由於東海相關科系的畢業生學生數很少,大企業在填寫問卷時,對東海畢業生的印象自然很模糊了。

但他以台灣私立大學所培育的社會知名人士為例說,東海大學校友中,中研院院士就有七位,其他除了淡江有一位,似沒有其他私立大學出過院士。另外,在政界出過行政院長游錫堃、立院副院長蔡其昌、建築界有姚仁喜兄弟、藝文界有蔡康永等。如果從質的比重來看,以東海畢業生對台灣社會的貢獻度而言,東海仍不輸其他私立大學。

王茂駿說,東海的大學校園生活及師長與學生的緊密連繫,造就了東海校友對東海的向心力。且東海重視的是全人的人格與人文涵養教育;一些老師對學生教育的投入,比個人的學術研究投入深。在學術研究的數量,或許比不上某些以工商、工程領域為主的私立大學;但東海的博雅教育、勞作教育與社區服務,卻成為學生全人教育的一環,使得多數學生出到社會後能具備良好的人格及人文基礎。

  • 重視人格教育    堅持人文特色

教育部過去所提倡的邁向頂尖大學或教學卓越指標,他認為,那樣的指標,只會造成每個大學都「長得很相似」,每個都成了「教育部大學」,而無法形成不同學校的特色。目前教育部提出的高教深耕計畫,開始注重各大學發展自己不同的教育特色,東海大學八月底剛剛才提出計畫,將注重人文素養培育的博雅學院、跨領域學習、英語與電腦語言的「雙語」教育、以及包含跨學程的大學院制度等,納為東海的高教深耕計畫重點,未來,希望培育出具有人文涵養基礎、具備英語及電腦語言能力、跨領域整合及雙學程專長的東海人。

不過,對於東海長期以來的「退步」,仍讓東海退休教授與現任董事感到憂心。自法律系退休的林騰鷂教授認為,東海確實有今非昔比之感。一方面,過去幾任校長在治校方面,用心度不夠,有些人只是來「當官」,領高薪,對於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精神,欠缺作為;而且,早年東海常有來自各領域的名師教授,願意放棄國立大學的地位和保障,前來東海教書,也讓東海的學術風氣大幅提升。

  • 早年學風盛    如今少見名師與奉獻精神

但如今,東海不論是行政職或教職,都受到「近親繁殖」的影響,校長或董事會,都難以大刀闊斧加以改革。尤其,讓他感到最痛心的是,東海自上而下已失去基督教奉獻的精神,未能把資源與經費,真正用於學生身上,這才是東海沒落的重要因素。

曾擔任長榮大學校長、目前擔任東海大學董事的陳錦生表示,東海過去確實不太注重學術評鑑的排名,主要是因為很多老師一直不太關心這些事情。而校方對於外界一些商業雜誌的評鑑,也沒有專責部門提供詳細的資料與對外溝通。整體來說,就是不重視。這可能源自於東海的老師及校方人員自認為理想而浪漫的想法,對於某些評鑑,認為不客觀或不符合標準。但這樣的想法,這兩年已開始改變。東海仍必須積極參與一些具有公信力的評鑑,並突顯出東海的特色,也要強化自身的學術研究能量,不能再有孤芳自賞的觀念。

不過,擔任東海監察人的黃秋雄指出,他擔任監察人近一年來,可以感受到東海已加速在努力中。過去有人質疑校長的薪水領得太高,但對一些有能力的人,薪水太低可能就不來。他認為,重點在於,領那樣的薪水值不值得?有沒有達到事先設定的具體目標?擔任校長最重要的是要具有教育家的人格,不能與董事會成員或董事長掛勾貪污腐敗。他對東海現任校長王駿茂的改革,仍抱有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