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龍之戰延續 沈智慧v.s.王義川 誰能出缐?

2019年1月 燕龍之戰延續 沈智慧v.s.王義川 誰能出缐? : 燕龍之戰延續 沈智慧v.s.王義川 誰能出缐?

  • 選情觀察
  • 政情觀察
  • 後韓流效應
  • 政情分析
  • 發 行 人:劉東皋
  • 總 編 輯:劉  燊
  • 特約撰述:楊文琳、焦慶亭
  • 發行單位:中報雜誌社  刊 期:每月出刊
  • 社       址:臺中市西區五廊街29之4號6樓之4
  • 電        話:(04)2325-2278
  • 信       箱:[email protected]
  • 編       印:鏵威有限公司    台中市西區五權一街76號   (04)2378-1569
  • 中華民國108年1月出刊
  • 定    價:每份38元
  • 劃撥帳號:22778405 戶名:中報雜誌社

為何多數台灣人民不接受一國兩制?

文 /劉東皋

 

為何多數台灣人民不接受一國兩制?

  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想解決兩岸與港、澳回歸的問題。不過,香港自一九九七回歸至今,一國兩制的實施似乎不算成功。這也難怪,台灣多數人民為何不接受一國兩制。

  一國兩制是一個國家、兩套系統的意思。就中國共產黨的立場,一個國家,自然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套系統,則指的是中共的社會主義制度與香港、台灣的資本主義制度。資本主義要發展良善,基本上須有兩個要件,一是清廉的政府,一是均富的分配。香港早年貪污橫行,後來以「廉政公署」大力掃貪,在較清明的環境下,發展成亞洲四小龍之一。

  然而,中國政府接手香港後,雖然秉持鄧小平「馬照跑、舞照跳」的原則,但香港貪富差距日大、年輕人工作條件趕不上房價上漲,陸資炒房情況嚴重。加上政治自由的損害,陸客帶去的文化衝突與生活水準的下降,搞得港人不快樂指數急速攀高。這樣的兩制,看在台灣人民眼裡,豈不心存哀哉?

  按理講,一個提倡社會主義的共產政體,應該是一個講求均富的政府,但香港卻反其道而行。若將理由推給「港人治港」、「資本主義的弊病」,這是完全不負責任的說法。若如此,那又何必同意接受一國兩制,讓個人損失了某些自由之後,還讓資本家日富、而中下階層愈窮?

  資本主義本來就有弊病,但如果法制規劃、執行完善,也可以讓人民過得很幸福。北歐國家的資本主義,不同於美、日(台)式的資本主義,人民幸福指數可以很高;而新加坡式的資本主義,雖然帶有集權色彩,但人民所得日益增增長,國民所得已超過五萬美元(2017年),比日本還高。人民也許損失了某些自由,但至少拿這樣的所得去日本、東亞等國家旅遊,可以彰顯一些經濟地位。

  新加坡很重要的一個政策是讓人民的所得不會完全浪費在居住購屋的費用上,其組屋與公積金政策,不會因民眾購屋、囤屋的假性需求而讓社會的資本資源都被地產及金融財團吸走,人民居住安心,各憑專業能力發揮所長,賺取並累積所得。領導者也打造了一個清廉的政府,不讓官商勾結吸納掉人民努力的血汗。

  有人說,新加坡人口少(不到六百萬人),所以易於治理。但香港也僅七百多萬人口,要打造香港像新加坡那樣安居的生活環境,應該也不是難事。但是,前提還是,要有清廉的政府團隊,以及創造均富的體制。但中共並沒有讓香港人民看到一國兩制的好處在哪裡,二十年來,許多港人不但經濟地位下降,部分政治自由又被剝奪,自然多數人不喜歡一國兩制。


韓流之後 台灣的後韓流效應

文 /喵星觀察家

 

韓流之後 台灣的後韓流效應

  長久以來,民進黨往往擅長於操作網路言論以及群眾心態取得支持及大量選票,這其中包含了撕裂底層族群、加大年輕族群的價值觀矛盾等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蔡政府2016年上台之後,這種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作法引起了諸多中間選民的反彈,加上實質執政上並沒有明確的帶起台灣整體經濟的提升,以及加劇了與中國方面的對立情形。同時,種種的政策以及用人失誤所導致的希望破滅,使得原本期待能夠一改馬政府執政時期所累積的怨氣一口氣爆發與反撲。雖然預測2020總統大選言之尚早,但九合一選舉的結果卻無疑是一種參考跡象。

  • 長期對施政無感 選民寧願一再換人做

  2000年以降,歷年選舉中,一句『換人做做看』,儼然成為台灣選民懲罰『無能』政府的主要理由;而支撐其中的不外乎民眾的「無感」於施政利民之所在。這裡反映出來的無感可以說是被操作的,也可以說是歷史共業;例如核能四廠的興建議題或是對於大陸的兩岸政策的方向。姑且無論為何,其最主要影響的走向必然是會以選票作結。

  回顧2018年的九合一選舉中,最具話題性及戲劇性的焦點人物莫過於新科高雄市長-韓國瑜所帶起的韓流風潮。然而對於台灣政壇而言,無疑反映出目前台灣社會的壓抑與無奈,因而使得原本沒沒無名的韓國瑜得以在短短的一年多迅速崛起。不論是其中,國民黨內部高層的應援及支持、對岸潛在的聲勢協力、或民進黨外部的攻擊與打壓,這些都無庸置疑的形成韓流風行的助力。

 但韓流所帶來的政治趨向真的是台灣人所引頸期盼的嗎?或者可以這麼說,長久以來,這種譁眾取寵式的選舉模式已然形成台灣政治的大型嘉年華會,差別只是在於主角換了誰罷了。選舉目的以及最初精神往往最終都會被整個選戰過程中所衍生的抹黑、打壓、攻擊所扭曲,致使選戰的進行經常性的會形成陣營與支持者的戰爭,或成了360度的全方位攻防戰。政見與願景反而往往不是選民或支持者關注的焦點,更多的是如何起底對方及對方的聲援支持者。民進黨過去其實就擅於採取這樣的選舉攻略,此次更舉一黨之力強打韓國瑜,但反而形成韓流的助勢。似可說,這次韓流效應的形成對於綠營而言,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 熾烈的群眾心理效應助燃韓流旋風

  深入分析「韓流」效應,似乎難以一種一言以蔽之的方式提出結論,但大致可以歸納為幾種原因:第一、長期以來累積的網路選民聲量底蘊,第二、綠營長期在高雄執政所產生的效果,第三、綠營強行撕裂族群所產生的後遺症等。而這些原因要單一成為支撐韓流的形成卻又過於牽強,只能說這是諸多原因不斷重疊加成下的綜合效應。加上長期以來的藍綠惡鬥,韓國瑜的崛起,無疑是給積累沈悶已久的藍營找到了一個扭轉槓桿的施力點。然而這裡需要持續與觀察的地方在於,這樣的一種民主選舉形式真的對台灣的民主發展能夠有所幫助嗎?又或者說這類海盜船式、熾烈的群眾心理效應最終只會是推動與養成了另一個政治明星,而這樣的政治明星則可能一次次的不斷更替,但卻未能選出真正想要為這片土地做事的人。

 雖然,目前要對韓國瑜其人的執政方針與政見推行能否落實做結論,言之尚早,但就種種跡象看來,韓流形成的結果,仍未免讓人產生這是一種即時性的解藥、甚或是一種讓台灣選民上癮的的藥癮,感覺上,台灣選民似必須要投下越來越重的猛藥去刺激才能持續引起反應。但不論如何,韓流既已成形,面對即將來臨的2020大選,藍營要想挾著韓流效應的餘威一舉拿下大位,未來這一年多韓國瑜能否穩定且落實所提出的諸多政策,並讓民眾確切有感,便成為相當重要的關鍵。否則,韓流恐仍將形同過度膨脹的泡沫而終致爆破。而就目前所觀察到的情形而言,韓國瑜及其團隊的施政似乎仍有一定程度的混亂期需要度過。


燕龍之戰延續 沈智慧v.s.王義川 誰能出缐?

文 /劉東皋

 

燕龍之戰延續 沈智慧v.s.王義川 誰能出缐

  沈智慧與王義川的立委補選之爭,被視為盧秀燕與林佳龍的延長賽。盧秀燕選上台中市長後所留下的北區、北屯區立委遺缺,在國民黨而言,有輸不得的壓力。因為盧秀燕不但大贏林佳龍二十萬八千票,而且在北、北屯區就贏了近五萬票。這一席沈智慧若輸給林佳龍的子弟兵王義川,對藍營將是一大打擊;對林佳龍和綠營而言,則是一大激勵。

  • 投票率高低恐影響勝負
 

  按理講,以國民黨才在九合一選舉大勝、盧秀燕也以近二十一萬票的懸殊差距贏回台中,這場補選沈智慧的勝選機率遠高於王義川。但沈智慧陣營卻不敢大意。擔任沈智慧競選總幹事的國民黨市黨部書記長任杰指出,立委補選的投票率向來不高,平均大約三成左右。綠營的基層選民易於受某些意識形態凝聚而出來投票,但泛藍選民則較為自主鬆散,投票率若偏低,常對綠營較有利。因此,催出支持者投票、提高投票率,沈智慧勝選機率才會高。

 

  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在一月六日到台中市黨部舉辦九合一選舉感恩茶會時,沈智慧即在現場尋求藍營上下的支持與催票。有人眼見市長選舉盧秀燕大勝,北區、北屯區又是盧秀燕和沈智慧及其妹妹沈佑蓮長期經營的選區,指稱沈智慧根本是躺著選就可以獲勝。但沈智慧還是積極勤走基層,籲請台中市藍營支持者多多向北區、北屯區的親朋好友拉票與催票,避免心防鬆懈。

 

  吳敦義也在感恩茶會中以「萬一有差錯就不得了」形容這一席的關鍵代表性。他舉盧秀燕所贏票數說,能夠贏了20萬8千票極不容易;但也因高票當選,過去且又連任六屆,這一席有不能輸的壓力。沈智慧則指出,全台六席立委補選中,首戰的這一席象徵意義最大。尤其,國民黨為了監督蔡英文的執政,如能六席全勝,取得足夠釋憲的席次,在立法院更能強力監督民進黨蔡政府。

 
  • 盧秀燕大勝 有不能輸壓力

  沈智慧曾任六屆立法委員,論資歷和問政能力,與盧秀燕各有千秋。她對自己的問政,有相當的自信。雖然對手陣營經常會以「六十一年次對六十一歲」來酸她,但她不為所激,也不願隨王義川的質問起舞。她反而是以資深經驗和能力與王義川加以區隔。沈智慧認為,補選後任期只剩一年多,立院正值多事之秋,讓一個新手到立法院,還要花一年半載才能進入狀況,根本毫無問政效率。更何況與蔡英文同黨的王義川進入立法院,恐怕是護航的多,令人懷疑能有多少監督之力?

  在一場媒體餐會中,沈智慧以自己過去在立法院時的表現說,陳水扁當政時期,民進黨政府閣員都很怕她的質詢,因為她對問題深入了解,而且敢戰肯戰。目前民進黨執政的中央政府,最需要增加國民黨立委去監督不公的施政,而不是選一個去中央護航的民進黨人選。對於年齡,61歲的沈智慧認為,包括韓國瑜和侯友宜,都是61歲;今年是61歲的人行大運。更何況,美、英、日等先進國家很多資深國會議員都是6、70歲以上,對於國家政策的問政,也更趨周詳成熟。

  盧秀燕在十二月三十日沈智慧競選總部開幕時說,她擔任過六屆立委,沈智慧也擔任過六屆立委,沈對立法院的各項審查、監督與程序非常嫻熟,盧所留下的這一席立委補選,選上後任期只剩一年多,如果選一個連立法院的東西南北還要摸索的人,根本發揮不了作用。此外,沈智慧和妹妹市議員沈佑蓮出身自北屯區,對地方非常熟悉,了解民情與建設需求。她暗批沈智慧的對手王義川空降地方且無立法院監督、審查經驗;呼籲在地鄉親像支持她一樣支持沈智慧,期望沈的得票數也能突破十萬票。

  整體而言,從去年十二月底競選總部的成立狀況來看,沈智慧的氣勢確是高於王義川。王義川總部成立時,只有前市長林佳龍與他過去的競選團隊現身,另外就是幾位新當選及連任的市議員。而沈智慧卻有多位立委、地方里長、現任市長盧秀燕與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前來站台;除了曾為高雄市長韓國瑜助選的「神力女超人」、南投縣立委許淑華,輔選盧秀燕的兩個大將立委江啟臣與顏寬恆也到現場,連雲林縣長張麗善都前來為沈智慧站台。

  • 兩方對陣不敢大意 戰戰兢兢勤走基層

  雖然氣勢高,但古來即有明訓:「驕兵必敗」。有人戲稱沈智慧「躺著選」就可獲勝,這卻讓沈智慧擔心不已。前交通局長王義川既然代表林佳龍投入北、北屯區的立委補選,也訴求還給林佳龍一個公道、讓會做事的前市府團隊成員進入立法院,這種哀兵策略,有可能激出泛綠支持者出門投票。沈智慧更因此不敢掉以輕心,持續戰戰兢兢勤走基層,以免大意而失了荊州。

  一月初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四十周年紀念會中提出,在堅持九二共識及一中原則基礎上,要探索一國兩制的台灣方案,再度引致各界爭論。在總統蔡英文以「四個必須」的聲明獲得網路高聲量後,綠營更是一路跟進,紛起轟擊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連王義川也拉高選舉態勢,要沈智慧表態對九二共識一國兩制的看法。其實,吳敦義及國民黨對習近平的講話,已有完整的口頭與書面陳述,沈智慧自然不會逾越其說法。只是,北區、北屯區有相當多的眷村選民,王義川跟隨蔡英文聲量上升而打出此一策略,即使有凝聚綠營民眾的效果,但也可能激發藍營選民出來支持沈智慧的反效果,不見得純然有利。


九二共識 存在嗎?

文 /劉東皋        圖/中報雜誌檔案照片

 

九二共識 存在嗎?

  中國政府國家主席習近平元月初的「告台灣同胞書」四十周年紀念講話,將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連結起來講,並提出要「探索一國兩制的台灣方案」等內容,引起台灣政壇一陣波瀾。藍營忙不迭的說明九二共識不等於一國兩制,綠營則在總統蔡英文提出的「四個必須」獲得網路高聲量後,紛紛大打「兩岸沒有九二共識」牌。到底九二共識有沒有共識?一國兩制又是哪一國和哪兩制?人言言殊,各取所需,各自解讀。

  • 國、共二黨對「一國」認知不同

  先不談觀念性定義問題,從務實的角度看,一國,自然指的是中國;兩制,指的中國共產黨主政下的社會主義體制,以及香港或台灣既存的資本主義體制。如果從現實面來看,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就目前中華民國憲法上而言,應該也沒有錯。所以,除非推翻中華民國憲法,兩岸同屬一中的概念,事實依然存在。

  蔡英文元旦所提出的「四個必須」,包括對岸必須遵守中華民國台灣存在的事實、必須遵守二千三百萬台灣人民對自由民主的堅持、必須以和平對等的方式來處理台灣問題、必須是是政府對政府所授權的公權力機構一起談。此外,她在元月二日回應習近平的講話時說,「我們始終未接受九二共識,根本原因就是北京當局所定義的九二共識,其實就是一個中國,一國兩制」。一月五日,蔡英文在與外媒茶敘中又提出,要各政黨不要再談九二共識,並拒絕一國兩制。她認為,習近平所說的九二共識就是一國兩制。

  • 民進黨從未承認「一國」

 蔡英文的這些講話與邏輯,一再被吳敦義等泛藍陣營回擊。吳敦義舉蔡英文曾在陸委會主委任內回答立委質詢時的話,對於兩岸「各自表述一個中國」也有所承認,不能自己健忘就說兩岸沒有九二共識。

 要釐清兩岸是否有九二共識,其實沒有那麼難。在國民黨執政時期,兩岸確實有九二共識;但在民進黨執政時期,因為民進黨不承認九二共識,所以就根本也沒有九二共識。這是一種人為刻意操作的弔詭。

 蔡英文是在國民黨執政、李登輝擔任總統的時候,接任陸委會主委。那時的國際局勢和兩岸關係,尚屬於「國共內戰」之化解與後冷戰解凍和解之延續時期,汪辜會談可以算是某種國共或兩岸和談的形勢。後來,包括中國政府與國民黨執政時期的台灣政府,都宣稱兩岸有九二共識,中共也一再強調兩岸須基於九二共識的基礎,才能開啟兩岸協商談判、推進兩岸政黨黨際交流。既然,國民黨執政時期的中華民國政府與中共領導人之間,都承認有九二共識,也一再陳述九二共識,則必然是有一定的「共識」。然而,這個共識,只要是民進黨上台執政,就加以迴避,甚至直接否認。偏偏,蔡英文雖是國民黨的陸委會主委、卻是民進黨的總統,她的角色就比較尷尬了。

 其次,即使國、共兩黨的政府都承諾有九二共識,但兩岸對九二共識內涵的解讀則各不相同。國民黨政府一再提出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中,所謂的中國,除了是文化上的中國、民族上的中國之外,在政府代表上,則是中華民國。但中國共產黨當然不會這樣承認。中共所謂的「一個中國」,表述的就是中國共產黨所創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至於中共和習近平所一再宣揚的「一國兩制」,原本就是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策中。只是,這個部分,國民黨既不會承認,也不會同意。因為台灣多數民眾不會同意。

  • 國共求同 存異 民共只異不同

  可以說,即使在國民黨執政時期兩岸有所謂的「九二共識」,但對於其內涵,本來就存在著歧異;所以兩岸領導人才會一再重述「求同存異」之類的話語。但輪到民進黨再度執政後,蔡英文卻一再找出「國、共九二共識」的「異」處來破解、打壓九二共識的存在。因為身為民進黨總統的蔡英文根本就是要完全推翻九二共識的人,而她曾是國民黨執政時期的陸委會主委,當然很清楚「國、共九二共識」有「存異」的部分,但她偏偏卻一再去挑起「異」的痛處。

  結論是,九二共識只存在國、共兩黨執政的政府時期,而且,九二共識的內涵,雙方都認知到有求同存異的地方;但民進黨蔡英文政府既不求同,也不存異,只想直接推翻九二共識。

  究其更深一層的因素在於,中國共產黨所認知的「一國」,指的其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政府既不接受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更不可能讓台獨存在。但國民黨可以承諾的一國,指的是大中華文化的中國、民族的「一國」,而這一國,現有兩個政府存在,一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一個是中華民國政府;國民黨的主觀意識認為,目前中國仍是處在兩個政府「分治」的情況。也由於國、共兩黨尚有「一中(一個中國)」這個交集,在國民黨執政時,兩岸才有互動對話的可能。

  然而,民進黨是完全不接受台灣屬於「一個中國」這個概念、其主觀意識並認為,台灣與中國毫不相干。亦即,民進黨與蔡英文所反的,其實不是「一中各表」,而是「一中」;因為她要的是「兩國」,中國是中國,而台灣是另外一國。因此,在民進黨蔡英文執政之下,這個基本深層的原因將持續存在,兩岸政府事實上將永遠缺少「一個中國」這個交集;而此一情況的持續存在,兩岸也就不可能會有進一步和平對談的可能。這就是本文所謂「人為操作的弔詭」。此一弔詭的情境,其實是人為的心態與意識形態所刻意造成的。


林佳龍為何一敗至此?

文 /劉 燊

 

林佳龍為何一敗至此?

  此次九合一選舉的六都市長競選,可以說,台中市選情最為殊異。因為,台北與新北,和一般預測差不多;台南也在預料之中。高雄則因韓流聲量在選前逐漸攀高,韓國瑜的當選並不讓人太意外,意外的只是他的翻轉力量大到足以讓各縣市的選情都受到韓流影響。然而,從事前的民調分析及相關綜合因素判斷,台中市前市長林佳龍再怎麼輸,也不至於像四年前胡志強那樣,竟會輸給盧秀燕21萬票!

  選前林佳龍陣營一再陳述,民調持續穩定領先。雖然,領先幅度從「二位數」,一路降到投票前的「百分之五」上下。距投票日十天前,身兼林佳龍競選總部主委的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還表示,林佳龍尚穩定小贏百分之三至五左右;開票結果林佳龍竟輸了二十萬八千票,印證了部分民調選前的分析,林佳龍將輸給盧秀燕十多個百分點。這讓人不禁疑惑,過去曾號稱自己是民調祖師爺的林佳龍,為何會輸這麼多?

  雖然蔡其昌事後分析,這一次是「韓流」海嘯來襲,而且主要是人民對民進黨執政極度不滿的喧洩。然而,就算是全台選民確實對民進黨中央執政有極大不滿,但又為何桃園市的鄭文燦不但沒有被海嘯沖倒,還以更高的票數當選?

  • 中央執政失能 官員驕恣惹民怨

  蔡英文的中央執政,確實有很多地方遭到台灣人民的詬病,而引起韓流海嘯的衝擊。包括中央團隊的施政不公,許多地方用人唯私又欠缺應有才德;表面上要求應該謙卑,但不少舉措卻常顯現粗暴的「橫柴入灶」行為,如硬挺吳音寧、硬拔管中閔、東廠高官驕恣傲慢的言行等,都讓基層長期支持民進黨的百姓大反感,也看清民進黨施政無方、只顧財團權貴、不顧小老百姓生計活路的傲慢作風。這股反風隨著韓流而全面波及到綠營執政縣市。

  然而,縱使中央執政有許多失能失德之處,但林佳龍四年來全力拼建設、努力推政績,為何還會慘輸這麼多票?難道政績牌真的無效?一位胡志強時代的核心幕僚即形容,胡志強是在當了十三年市長之後,被嫌做太久,並在大環境不利之下,四年前才輸了林佳龍二十一萬票。但林佳龍才當了四年市長,就輸掉二十一萬票,可見林的施政多麼不得人心。

  若從選民的角度觀察分析,近年來,人民在厭倦藍綠惡鬥之下,陸續出現柯文哲、韓國瑜這類被形容是「非典型」的政治人物。試觀柯文哲與韓國瑜這兩位非典型政治人物受到人民歡迎的原因,可以看出一個最大的特點,兩人共通的特性就是「誠」。

  • 誠心與誠意 才能獲選民肯定

  柯文哲顯現的是「樸實誠心」不刻意修飾自己、說話直白、強調「是非比藍綠更重要」,因而受到年輕人及較無政黨色彩的中間選民喜歡。韓國瑜則從一開始下高雄,就以庶民形象和大眾打成一片,強調自己是賣菜郎、與大家同喜同樂、吃一樣的魯肉飯、穿一樣的衣服,睡在辦公室宿舍打選戰。很多在地民眾不僅被他清楚明白的話語打動,也被他的低腰作揖的誠懇行為感動。

  政治人物在政壇上打滾久了,要真正以誠心與民眾打成一片,其實很難。多數人當了官或當民意代表之後,身邊經常圍繞著奉承的下屬與群眾,不僅開始驕慢,還會自以為了不起。柯文哲在台大醫院見過眾多生死,也常引用金剛經,算是在工作中有修練之人;韓國瑜則是退出政治圈之後,有十多年沒工作,那段時間讀心經以平己之心,其實也是在生活中修行。這樣的人,比較能看透政治權力的虛幻,所表現的「誠心」或「誠意」,常比較真實。他們真正在工作、生活中自修,比那些只會假借謙虛、假意修行的人,更能正己。

儲存到舊版格式可能會導致文字配置有所變更,並在讀回文件時關閉部分編輯功能。是否要繼續?

  • 浪費民脂民膏 人民豈不心疼?

  以一般市民百姓的心態來看,林佳龍團隊在施政上,犯了不少失民心的錯誤。包括:

(一)廢除BRT。林佳龍與其交通局長王義川一上台就以BRT沒有行控中心而加以廢除。但在一般民眾心裡,這些已經投入的經費都是民脂民膏,怎麼說廢就廢?包括胡志強時代已規劃進行的水湳經貿園區的建設,也大都被廢掉;政府施政,毫不吝惜這許多數千萬、數億元的人民血汗錢,看在每天為三餐溫飯打拼的小市民眼中,怎會不心痛?這其實和支持誰的施政無關,而是與執政者有無疼惜人民的血汗有關。

(二)德商霍夫曼一人公司MOU事件。台中市是個移民城市,許多勞工、白領階級為工作而移居台中。過去的台中工業區與後來的中科,吸引了眾多年輕人前來工作與定居。外來青年移民與地方人脈通常較無關係,看重的是執政者的能力、人品與負責任的態度。但德商霍夫曼事件暴露市府團隊的管理失能,在中科內每天從早忙到晚的白領勞工,每天面對嚴謹的管理要求、戰戰兢兢一步步努力成為管理階層,對於各項工作程序一絲毫也不敢稍加鬆懈。卻見到市府面對一個號稱有上千億美元的投資,竟然如此的輕慢鬆散,事後又不見任何人負起責任。這群每天努力工作、為家庭付出的眾多青年人,他們會接受這樣的施政作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