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龍之戰延續 沈智慧v.s.王義川 誰能出缐?

韓流之後 台灣的後韓流效應

文 /喵星觀察家

 

韓流之後 台灣的後韓流效應

  長久以來,民進黨往往擅長於操作網路言論以及群眾心態取得支持及大量選票,這其中包含了撕裂底層族群、加大年輕族群的價值觀矛盾等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蔡政府2016年上台之後,這種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作法引起了諸多中間選民的反彈,加上實質執政上並沒有明確的帶起台灣整體經濟的提升,以及加劇了與中國方面的對立情形。同時,種種的政策以及用人失誤所導致的希望破滅,使得原本期待能夠一改馬政府執政時期所累積的怨氣一口氣爆發與反撲。雖然預測2020總統大選言之尚早,但九合一選舉的結果卻無疑是一種參考跡象。

  • 長期對施政無感 選民寧願一再換人做

  2000年以降,歷年選舉中,一句『換人做做看』,儼然成為台灣選民懲罰『無能』政府的主要理由;而支撐其中的不外乎民眾的「無感」於施政利民之所在。這裡反映出來的無感可以說是被操作的,也可以說是歷史共業;例如核能四廠的興建議題或是對於大陸的兩岸政策的方向。姑且無論為何,其最主要影響的走向必然是會以選票作結。

  回顧2018年的九合一選舉中,最具話題性及戲劇性的焦點人物莫過於新科高雄市長-韓國瑜所帶起的韓流風潮。然而對於台灣政壇而言,無疑反映出目前台灣社會的壓抑與無奈,因而使得原本沒沒無名的韓國瑜得以在短短的一年多迅速崛起。不論是其中,國民黨內部高層的應援及支持、對岸潛在的聲勢協力、或民進黨外部的攻擊與打壓,這些都無庸置疑的形成韓流風行的助力。

 但韓流所帶來的政治趨向真的是台灣人所引頸期盼的嗎?或者可以這麼說,長久以來,這種譁眾取寵式的選舉模式已然形成台灣政治的大型嘉年華會,差別只是在於主角換了誰罷了。選舉目的以及最初精神往往最終都會被整個選戰過程中所衍生的抹黑、打壓、攻擊所扭曲,致使選戰的進行經常性的會形成陣營與支持者的戰爭,或成了360度的全方位攻防戰。政見與願景反而往往不是選民或支持者關注的焦點,更多的是如何起底對方及對方的聲援支持者。民進黨過去其實就擅於採取這樣的選舉攻略,此次更舉一黨之力強打韓國瑜,但反而形成韓流的助勢。似可說,這次韓流效應的形成對於綠營而言,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 熾烈的群眾心理效應助燃韓流旋風

  深入分析「韓流」效應,似乎難以一種一言以蔽之的方式提出結論,但大致可以歸納為幾種原因:第一、長期以來累積的網路選民聲量底蘊,第二、綠營長期在高雄執政所產生的效果,第三、綠營強行撕裂族群所產生的後遺症等。而這些原因要單一成為支撐韓流的形成卻又過於牽強,只能說這是諸多原因不斷重疊加成下的綜合效應。加上長期以來的藍綠惡鬥,韓國瑜的崛起,無疑是給積累沈悶已久的藍營找到了一個扭轉槓桿的施力點。然而這裡需要持續與觀察的地方在於,這樣的一種民主選舉形式真的對台灣的民主發展能夠有所幫助嗎?又或者說這類海盜船式、熾烈的群眾心理效應最終只會是推動與養成了另一個政治明星,而這樣的政治明星則可能一次次的不斷更替,但卻未能選出真正想要為這片土地做事的人。

 雖然,目前要對韓國瑜其人的執政方針與政見推行能否落實做結論,言之尚早,但就種種跡象看來,韓流形成的結果,仍未免讓人產生這是一種即時性的解藥、甚或是一種讓台灣選民上癮的的藥癮,感覺上,台灣選民似必須要投下越來越重的猛藥去刺激才能持續引起反應。但不論如何,韓流既已成形,面對即將來臨的2020大選,藍營要想挾著韓流效應的餘威一舉拿下大位,未來這一年多韓國瑜能否穩定且落實所提出的諸多政策,並讓民眾確切有感,便成為相當重要的關鍵。否則,韓流恐仍將形同過度膨脹的泡沫而終致爆破。而就目前所觀察到的情形而言,韓國瑜及其團隊的施政似乎仍有一定程度的混亂期需要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