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雜誌 - 第 31 期

2020年11月 第 31 期 : 價值混亂 政客腐敗 素養教育淪紙上談兵

正觀集 封面故事 教育圈 封面人物 文化人生 市政暸望 新聞背後

新聞背後-台中世界花博 有多少黑暗面?

文/劉 燊

 

  審計部台中市審計處長吳錦祥8月19日在台中市議會臨時會提出2018年台中世界花卉博覽會特別決算審核報告,卻遭國民黨議員批得體無完膚;此一決算報告最後遭議會決定退回;待依據議員的質疑加以完整解答說明後再提出。

  市議員李中質詢時說,這份報告根本是一塌糊塗,不知所云。黃健豪、楊正中等議員則抨擊,花博案相關財務支出與發包過程疑點重重,卻僅處罰交通局基層科長,對於最後決策是由誰決定,卻完全未提出糾正說明?楊正中更指出,這一決算報告對前朝林佳龍時代的違法亂紀,完全是避重就輕,未追究真正的責任;陳成添議員則說,台中花博案的黑暗面看來甚多,審計處卻未能提出審核重點。到底,台中花博有多少黑暗面?

  審計處針對台中花博特別決算的審核報告,僅簡要說明,該案原期能帶來龐大觀光人潮,彰顯台中城市競爭力,然歲入嚴重短收,大幅增加市庫負擔;對於園區各項設施所需龐大維護費用,後續宜妥為規劃營運策略,期能收支平衡。

  林佳龍主政期間,台中市政府編列的花博歲入預算數69億1864萬元;歲出預算數86億7500萬元。原預算數所短差的17億5635萬元,前市府以舉債支應。

  然而,實際執行結果,自105年1月1日至108年12月31日,歲入決算僅有46億1138萬元(其中,由中央補助42億1338萬元),較原預算少了23億726萬元;歲出決算為84億3423萬元,較預算數減支2億4076萬元。合計歲入歲出決算短差了38億2285萬元。

  審計報告中,對於主要短差的原因,只就預算數與實際收入的增減計算後說,規費收入較預算短差17億1千多萬元、停車費收入短收3億2千多萬元、財產收入短收5億4千多萬元等;卻未對預算執行過程中可能涉及的違法或弊端,提出具體審核意見。

  而且,除了決算短差的38億2285萬元,審計報告也指出,自104至108年度,台中市政府另以公務預算共支應台中花博相關經費14億9388萬元;這筆公務預算加上決算所短差的38億2285萬元,市府實際因執行台中花博所造成的差短金額高達53億1674萬元。而這筆虧損,都是要從市民的納稅血汗錢補足。

  綜合國民黨議員李中、楊正中、黃健豪、黃馨慧、陳政顯、張瀞分等人提出的質疑,台中花博可能涉及違法或缺失之處包括:

  一、原市府號稱台中花博卡不必花一毛錢,為何最後還要支出1.2億元?且當初藍營議員一再建議,台中市民可依身分證免費進場,根本不必製作花博卡,為何仍執意要製作而花費大筆公帑?另外,花博卡的行銷既然委託民間業者辦理,為何各區里公務人員都還要幫忙推銷花博卡?以公務人員去幫委外業者做這些事,是否涉及圖利?

  二、前朝交通局私下與廠商協議,單筆大宗切票應該達五萬張以上,為何後來連一千張也算大宗切票的費用?而且,票價的訂定,事先也未先由議會審查通過。其中是否涉及弊端或違失。

  三、依據法規,委外銷售的門票收入,廠商應先交回市庫,再由市庫扣除成本後,將應得金額支出給委外廠商;預算法本有規定,委辦廠商的收支不能互抵後再將餘款交歸公庫。但如今卻仍有票款在廠商手上,審計處為何不用查核並追究責任?

  四、前市府在相關預算未完成送議會審議之前,就先行發包給廠商,有違法之嫌;審計處也未追究責任。

  五、市議員李中曾就交通局將台中花博票務委由三立電視銷售、但三立並未將每日銷售報表匯整給交通局,提出質疑;他及國民黨多位議員並對前交通局是否授意將票務收入全部委由三立代收、廠商卻違反預算法收支不能互抵的規定,而對前交通局長王義川等人提起告訴。但此一疑涉違法並遭議員提起訴訟的相關內容,審計處也未在報告說明。

  綜合言之,台中花博共花了納稅人84億3千多萬元,但花博總收入只有46億1千多萬元,帳面上不但虧了38億2千多萬元;且前市府還以各局處公務預算支應了花博相關費用14億9千多萬元,合計短差了53億1千多萬元。一個近85億元的花博案,台中市府便虧掉市庫53億多元。

  李中等多位國民黨針對台中花博案的弊端疑點不但在議會提出質詢、於個人臉書提出質疑,並對前市府官員提出告訴。由於花博票務標案是由三立公司所得標,三立認為名譽受損,還對李中、楊正中、顏莉敏三位議員提起妨礙名譽等告訴,但台中地檢署於三月十六日以可受公評等理由,予以不起訴處分。

  台中花博相關發包案到底有無弊端?議員質疑如果連具有財政警察之稱的審計處,只會僅就市府提出的預算與決算進行數字比對、說一些表面文章,則如何發揮監督財政之責?審計處長吳錦祥在議會答詢時說,審計處是秉持獨立、廉正、專業的立場,與市議員站在同一陣線,同樣具有監督市府(財政)之責。但連有無違反預算法等法規、針對可能的違法失職應如何課責都未提出,審計處又如何能擔當財政警察?

  然而,10月12日這份決算審計報告還是在議會二讀通過。當天重新針對審計處所提出的花博特別決算報告進行審議質詢時,包括楊正中、李中、黃馨慧、段緯宇等議員,依舊對報告內容極不滿意。楊正中特別問了財政局長羅仙法知不知道台中花博實際花了多少錢?羅答說,就他所知是八十六億,但審計處長吳錦祥則回答,總共花了一百零一億多元。楊正中、段宇緯等人指責,連市府官員都不清楚花博決算共花了多少錢?議員更搞不清楚,何況市民!

  楊正中雖提出多項疑點指審計處仍未盡到決算審計及財務監督之責,但議會最後決議還是讓這份決算報告二讀通過,只要求審計處要針對議員的疑點進行改善;攸關花博案送監察院的相闗事項,則要轉知議員。隔日議會在確定會議記錄時,段緯宇仍痛責市府,花博這筆帳不查個清清楚楚,追究責任,受損害的是全體市民。


市政暸望-葉昭甫:捷運綠線期聖誕節通車

文 / 劉東皋

 

  為了給市民一個聖誕禮物,台中市長盧秀燕在與年輕學生座談對話時,表示希望台中市交通局能夠趕在今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前讓台中捷運綠線通車。台中市交通局長葉昭甫對於年底通車與帶來台中交通新氣象也有充分信心。

  不過,台中只有單線捷運通車,依高雄經驗,恐將招致龐大虧損。但葉昭甫表示,會加速捷運場站共同開發的招商、增加業外合作業務收入,以減輕虧損;也將更完備捷運站的整體交通配套、提高運量。

  葉昭甫指出,除公車路線的配套規劃,目前已建置有300多站、9000餘台IBIKE公共自行車,後續將推出倍增計畫,將再增加1萬台、及600個公共自行車場站,主要會於捷運沿線18個站點、每一站點方園1公里內,密集建置IBIKE場站;讓市民得以在生活圈、商圈便利使用,並作為搭乘捷運的接駁。

  台中捷運公司曾預估,累計至今年底,捷運公司將虧損8億多元,原有的資本額10億元即將虧光,因此提出增資25億元的計畫。明年是捷運真正營運的第一年,更恐虧損擴大。最近市議會召開第三屆第四次定期會,中捷公司最新估計,明年一年就要虧掉近7億元。依據高雄市經驗,只有單一條捷運的經營,恐陷入虧損錢坑。尤其,台中第二條捷運藍線最近才舉辦公聽會,有關路線與設站,都還在調整中,要真正從動工到完成通車,可能還要近10年。

  不過,葉昭甫表示,除運用其他交通運具規劃提高綠線運量,目前對於場站的共同開發,交通局也加緊腳步進行招商。除透過場站共同開發提升收益、彌補綠線可能的虧損,捷運公司也會與其他企業進行合作,提升業外收入。依據中捷公司董事長林志盈在定期會的報告,中捷公司另將透過車站與列車廣告、販賣店設置、停車場租賃、票證販售等,開拓收益,也將推出捷運品牌商品。

  雖然盧秀燕期望能給市民一個聖誕節禮物,讓捷運綠線與市民共度聖誕,不過,中捷表示,通車與否仍須交通部履勘後決定。市府官員或許擔心,中央與地方顏色不同,怕話講太快會被卡關。這也顯示,在中央地方不同黨派執政下,互相充滿太多的不信任。不過,交通部長林佳龍既是前任台中市長,如果連台中市民的重大交通盛事都要因政黨顏色不同而卡關,其客觀任事及施政度量的評價,恐在市民心中要大打折扣了。


市政暸望-黃文彬:巨蛋不似蛋 因為「蛋可蛋 非常蛋」

文 / 劉東皋

 

  台中大巨蛋的興建一波三折,地點曾一變再變。今年七月確定由日本知名建築師隈研吾與台灣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拿下設計案,卻仍遭台灣建築師界部分人士質疑,認為該設計案並非原創,而是隈研吾在澳洲達令港作品的山寨版,有自我抄襲之嫌。不過,台中市都發局長黃文彬指出,建築師自我引用設計概念是常有的事,如貝聿銘的三角幾何造型,也常見於他的作品中。

  但是,「世界級建築師有他的設計能量」,黃文彬說,通常,他們具有國際化視野,加上自己的風格,並常賦予作品符合當地文化環境與特色的本土性。一個建築師都具有自己一套論述作品的故事,如大巨蛋本件作品,同樣具有隈研吾的圓形概念,但其內涵,取材大甲藺草編織的在地印象;非水平式的編織設計,「看似蛋卻非蛋」,與當地環境融合,遠觀不見蛋;市民尚可沿著巨蛋外緣坡道繞行至屋頂,巨蛋的內外皆是市民運動休閒的場域。這些都是隈研吾設計的規劃特色。

  在評審討論過程,其實非常精彩;評審後,也有台中地方知名建築師肯定這次的獲選作品,並認為透過這樣的合作設計案,能讓本地建築師以開放的心(open mind)吸取國際設計觀念,帶動本土建築師的國際化。有人更建議,台灣本地建築師也可以與國際建築師事務所合作,多多前往國外參加爭取國際設計案,以促進提升自己的國際化能力。

  對於外界的某些批評,黃文彬不諱言,任何建築設計評比,面對各具不同理念與視角的設計案,進入決選者都很精彩,最後只能選出一案,難免有遺珠之憾。但在公正公開的評選制度下,所選出的,應該是大家所認可的「最恰當的蛋」。

  不過,此蛋不像蛋,黃文彬以「蛋可蛋,非常蛋」的「蛋非蛋」形容隈研吾這一作品。隈研吾的設計中心理念在於,期許巨蛋園區不會只是一棟巨大的體育館建築,而是一群分布在活動廣場四周的量體所組成。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讓設計者更深思的是,人與空間的關係。有別於傳統的封閉量體,此次設計創造了一個更為開放、可呼吸的建築;以迎接未來生活形式的改變。

  例如,從地面延伸向巨蛋的立體廊道,除了可作為綠色環道,提供園區綠化功能,也提供人行與自行車空間讓市民可以在其中徜徉休憩。再者,源自於大甲藺草編織技藝的發想融入立面設計中,使巨蛋的立面由類似於編織技術的三維表皮組成,而非一般建築的實體牆面。 透過如此設計,建築立面中的外皮被化解為較小的立面元素,減輕了量體的厚重感並創造更為符合人體尺度的空間。此外,這一立面系統也結合遮陽與通風功能,讓巨蛋可以成為更友善環境的建築。


市政暸望-彭懷真以服事心情接局長 忙得甚精彩

文/劉東皋

 

  「抱著為上帝服事的心情來擔任社會局長,這段時間覺得很精彩!」外界有人憂心或質疑,大半輩子多在學校教書的彭懷真轉任台中市社會局長,能適應市政業務並面對議員質詢嗎?然而,進入市府滿一年了,彭懷真用「精彩」二字形容這段時間的忙碌與廣泛的接觸參與,顯然不但不以為苦,還挺樂活。

  談起市長盧秀燕找他來替代前局長李允傑的過往,彭懷真說,「市長都沒有先說點好話」,直接就問:「你能不能做好這些事?」她有三件事要彭懷真能夠做好,一是與議會(議員)的互動,二是與媒體的交流,第三則是「文官能帶得動嗎?」彭懷真相信自己能做得到也能做好,盧秀燕便把社會局交給他。

  進入市府,彭懷真就認知到,他過去的學者角色必須降低並有所調整,做好與議員的互動相處;政策的執行與成效,也要與媒體建立良善的溝通;由於他在東海社工系任教長達二十多年,學生眾多,許多社工界人士都是他的學生或舊識,加上他長期在台中生活,具有在地優勢,因此,一年來「工作量比在學校多一倍,薪水則少了不少」,卻仍能以「精彩」看待這一年的忙碌生活,對他而言,這項工作可算是對上帝「非常好的服事。」

  身為虔誠的基督徒,彭懷真過去較少接觸其他宗教人士,但轉換為社會局長身分後,不論是天主教團體或佛教團體,互動較以往密切;彼此互相尊重信仰,有些佛教團體常會出資購買彭懷真所推廣的公益禮盒,或共同為弱勢族群募款。

  除了做好盧秀燕交代的三件事,彭懷真要為社會局「服事」的重點工作,還包括「找人、找錢、找地」,這三項工作的目的都在「做善事」。社服工作需要的人力資源龐大,社會局內共有約8、900位同仁,受委託的社服機構人員達1200多人,加上結合民政局社會科同仁的緊密配合,除這2400多位的社服人員齊心推動社會服務工作,他更結合教會、慈濟、佛光山等慈善團體,找人、找錢,一起為台中弱勢族群找資源、推廣慈善救助工作。

  至於找地,他說,市長盧秀燕的公托倍增計畫是其重要政見之一;但他期望,在盧任內,達到公托「10倍增」,比盧上任前的5家,要擴增到50家;但10倍增則需要找到更多適合的地點場合,改建為親子館或托育中心。盧秀燕不會花大筆錢去新建館舍,因此彭懷真要努力找出合適的舊校舍或舊市場,修建為親子館,就近服務年輕家庭。


市政暸望-台灣環境公義協會籲訂非農地除草劑管理條例

文/劉東皋

 

  雖然農地使用除草劑有所管制,但一般住宅人口密集的社區公園綠地、休憩場所或人口聚集的的草地空間等,很多管理單位或管理人也會使用除草劑除草,造成社區環境的污染、並危害人體健康,卻缺乏管理。台灣環境公義協會理事長洪正中指出,台中市訂定相關管理自治條例刻不容緩,可減少對市民健康的潛在危害。

  民進黨市議員張耀中、陳世凱、黃守達、李天生等人與台灣環境公義協會於10月12日在議會民進黨團召開記者會,促請台中市政府加速訂定非農地除草劑管理自治條例。

  雖然除草劑、農藥歸屬於農業局管理,農業局目前可依農業管理法對於非法使用農藥者處罰1.5萬到15萬元,但對於分布廣泛的都市中住宅區公園綠地、空地等,則欠缺充足人力管理;因此,農業局對於提出自治條例似乎意願不高。

  洪正中認為,市府主管單位可由稽查人力較充裕的環保局,從環境保護的角度訂定管理自治條例。依環保局資料顯示,台中市約有七萬筆空地,普查有4000多筆雜草叢生,也已要求地主改善。對於協會與議員推動相關管理自治條例,環保局可作為主管單位。

  台灣環境公義協會常務理事陳鴻烈表示,除草劑對環境有明顯危害,台中是台灣第二大城市,市府應為環境與市民健康把關。張耀中、陳世凱與黃守達等議員認為,許多兒童常到公園綠地玩耍,如果園內花草樹木或土地內,都含有除草劑,對身體危害比成人大。為維護生活環境安全,民進黨團推動這項自治條例完全是為市民健康著想,期望能與市府一起合作推動完成這項法規。

  台灣環境公義協會連續3年舉辦種子講師培訓會,帶著電動割草機,巡迴宣導友善環境理念,足跡從新北到屏東,到離島的澎湖、金門及馬祖。今年由協會常務監事游金隆擔任計畫主持人,集中深入台中區里做巡迴宣導講課。


文化人生-在民間修文物 陳麗全替老物續命 為世間留情

圖文/閻鳳婷

 

  喜歡蒐藏民俗文物、老家具的人大概都聽聞,台中有位手藝了得的老師傅陳麗全,壞掉的東西經過他巧手整理,不僅保留古色古香的風貌,華彩甚至更勝當年,他不僅研創了許多修復工法,對如何解決難纏的白蟻,以及是誰發明了紅眠床,也有獨到的見解,在業界贏得「家具醫生」、「骨董醫美」稱號。

  • 驚艷老家具 情牽古物魂

  陳麗全從小便對繪畫充滿興趣,高中畢業後至木器工廠學習刨具、切割等基礎木工,後念軍校,一日在青海路一家藝品店看到紅眠床及化妝台等老東西,一時驚為天人,民國76年花了一個半月的年終獎金,興沖沖的買了一卡車的老家具回家,憑著自己的手藝,進行簡單整修。

  後有感於所知所學不足,83年退休後,便至職訓中心學手工榫卯工法,一番歷練後,開始對外接案,也結識許多玩民藝的同好,當時正值民藝市場蓬勃發展,有人建議可成立學會進行交流,便由他擔任創會召集人,於87年成立台中市民俗文物學會,在往後的十餘年內,舉辦了數十場精彩的展覽,其中包括自95年10月至99年10月在市政府文化迴廊創下連展40檔的輝煌紀錄,不僅代表官方對文物傳承展演活動的大力支持,也顯示會員超強的向心力。

  先民留下的文物,是歷史的記憶,也是人類文明的瑰寶,陳麗全長期對古家具做調查與整理,並研創出一套經驗工法,從清洗、去漆、防蛀、木工、修補到上漆,全部採「一條龍」服務,讓文物不致因不當整修而失去古味,保住老家具的靈魂。

  由於手藝精湛,名氣響亮,陳麗全曾數次受台中市政府委託,完成多項具代表性的修復案例,包括修復席德進遺世家具、孫立人故居老家具、民俗公園老火車頭等,109年還受陳庭詩現代藝術基金會委託,修復陳庭詩紀念館十餘件骨董家具,致力台中市的古文物保存與維護。

  • 六十元防白蟻入侵

  在從事修復老家具之前,陳麗全曾養過紅龍魚,早期紅龍價格嬌貴,市場還舉辦選美比賽,飼養過程出了狀況,要趕快想辦法解決。他曾替翻鰓的紅龍動外科手術,用水位療法治癒失去平衡的紅龍,用趨光療法治癒眼睛向下翻白的紅龍,體會到「一理通、百理達」的道理,在修復老家具遇到物件難以處理的狀況時,用同樣的精神,研創出多個經驗工法,包括如何便宜又有效的防治令人棘手的白蟻。

  白蟻是可怕的家具殺手,不知不覺就把家具吃得「斷手斷腳」,坊間流傳許多防治方法,但多治標不治本,有的找專業殺蟲公司協助,收費昂貴,一段時間之後,還可能惡夢重現。陳麗全因家中有放置硫磺粉,發現周邊的木料似乎都沒有被蟻蟲青睞,便靈機一動,拿來實驗,結果真的有效!

  陳麗全說,硫磺粉可用來泡澡、泡腳,在中藥房就可買到,一包約六十元,隨手灑在地板、家具周邊,或戶外樹根與泥土交界處,雖然顏色黃黃的不怎麼好看,但蟻蟲不喜歡此味混入巢穴及食物中,經一段時日,便可解除蟲蟲危機,就算蟻蟲危害己現,也可防止蔓延擴大。

  • 誰發明了紅眠床

  曾有人問:「紅眠床是誰發明的?」有一天空閒下來,陳麗全突然想起這個問題,因他常拆解組合紅眠床,了解其結構特色,再加上翻查一些史料,他推論應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傑作。

  陳麗全說,史料記載明朝天啟年間的床十分沈重,不易搬動,樣式呆板不漂亮,也很浪費木料,朱由校便自己構思改良,做出可摺疊床板、方便移動的床,床架上還有許多精美雕刻,但沒有給這個發明定一個名稱,有的只稱其為「摺疊床」,很快就流向民間、眾相仿傚,盛行於清朝,以致目前看到的紅眠床年代多是清朝或日據時期。

  他指出,紅眠床分前、後床座,有三片床籬,簡單的為四柱,有床楣的為八柱,加上天掛,看似龐大,卻可隨時拆解、移動,床體可素面陽春,也可雕刻繁華秀麗,與史料記載朱由校發明的床結構特色相當符合,因而幾乎可以肯定,紅眠床就是這位被江山耽誤的木匠皇帝發明的。

  早期很多人喜歡把老東西翻修成新的,看似重生,久了總覺得透股賊光,失去歲月溫潤的痕跡。陳麗全認為,有生命的老家具經歲月淬練產生的韻味最令人著迷,多年來一直以「修舊如舊」為文物修復的最高原則,完成後還能與物主進行「對話」,如果殘忍的去皮脫殼整理,將折損老家具的靈氣,相當可惜。

  • 修舊如舊才是真工夫

  丟棄便成垃圾,惜物便是惜福,對受傷不堪使用的老家具,陳麗全總有份說不出來的情感,有許多人拿老家具給他整理,過程中,他修復的不僅是物件,更重要的是療癒了後代子孫對過逝親人的懷念,睹物思親,代代相傳,如同架起與歷史文化對話的橋樑,當人類文明隨科技飛奔前進時,回首仍不忘根源來自何處。

  陳麗全把家具修復當藝術品一般對待,他說:「從事老家具修復需要什麼都懂一些,包括美術概念、美學素養、文物年代、歷史背景、木工技法、漆色調配等,在既有的文化根源上,進行保存與發揚,這才是真正的文創精神,最好能讓老家具進入現代生活起居,使生活藝術化,才可長可久,希望這些經驗能給有興趣的年輕人一些參考,也希望政府珍視文物歷史保存的重要,加強文物修復人才的培養。」

  • 感謝妻子相忍相伴

 癡者,情繫於人、寄於景、抒於文、托於物。陳麗全從事文物修復二十餘載,自從他栽進這個癡人行列後,三十年來,不僅把家裡堆得亂七八糟,改變了原有的生活空間,還整天與破爛東西為伍,其妻戲稱「家似垃圾堆如山,人如街頭流浪漢」。

 因妻子原本希望家中的陳設是有套白色沙發和漂亮的吧檯,四周環繞著花朵,彈著她最愛的電子琴。

 陳麗全說:「非常感謝妻子大肚包容,當年學會舉辦活動,經費尚未到位時,妻子曾將定存單解約,一路相挺相忍相伴,害她少買好幾個LV,情義銘感五內。」


封面人物-盧世祥看盡政媒生態 潛心著作台灣人三部曲

文/劉東皋

 

  資深新聞工作者盧世祥正在撰寫他個人的「台灣人三部曲」。他對於台灣的思考,可從已出版的「多桑的世代」、「台灣的恩人群像錄」,以及年底即將完成「台灣國民性格」的著作中,看出他的用心與讀書心得。他透過書寫,探討台灣人民「我來自哪裡?」、「我要往哪裡去?」以及「我是誰?」所謂「我」,可以是個人的小我,也可以是台灣社會的「我們」!

  從事新聞工作已四十六年的盧世祥,在台灣及美國經歷新聞機構記者、編譯、採訪主任、編譯主任,駐美特約撰述、主筆、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常務董事、董事長、顧問,並先後兼任教職於文化學院、台灣大學。他現今仍未退休,每天對新聞這個「迷人的工作」樂此不疲。回顧新聞工作,他感謝早年聯合報系創辦人王惕吾的栽培,送他去美國讀一流的大學,也感念自由時報創辦人林榮三的知遇之恩。

  他常懷台灣自主意識。他受訪時說,主要是在美國讀書及工作時,眼界大開,從國外學者專家的觀察評論、及與旅美台人的接觸,加上一九八0年代台灣政治、經濟、社會的重大改變,他有了另一種「覺醒」。那是激發他台灣意識的源起。

  年過六十之後,他自覺應利用工作之餘,整理個人對台灣歷史的讀書及觀察心得。先是嘗試把上一代的故事,以及台灣當時的歷史脈絡,逐一探索並加以呈現。「多桑的世代」透過敘述受過日本教育的上一代台灣人故事,將二十世紀初的台灣歷史,加以梳理並真實呈現;「台灣的恩人群像錄」,則是進一步把歷史往前推到十九世紀下半葉,透過探究從馬偕等西洋傳教士前來台灣、貢獻台灣的外國人事蹟,以及為台灣民主自由人權仗義執言等義行,探索那段台灣蓽路藍縷的歷程,也彰顯台灣之有今日,實得力於許多外國恩人的義助。而目前正在撰寫的「台灣國民性格」,則要深入探討「我是誰?」。

  深感早年遭受(國民黨)黨國教育「洗腦」的盧世祥,如今對台灣主體性的建立與台灣獨立自主的意識,具有極深的認同。然而,自政黨輪替成為常態,尤其民進黨完全執政之後,對於政治與政治人物,他則有另一種反思:不論藍綠,權力使人腐化,不少政治人物總把個人及政黨利益置於國家或公眾利益之上,言行不一,實務上奉行「政治是高明騙術」,為求勝選或執政不擇手段。

  過去常批評國民黨的他仍然認為,百年老店的兩岸政策主張不改,前途無亮。另一方面,新聞媒體主要監督對象應是執政黨,而不是反對黨。因此,他如今寧願回歸一個單純的「人民」及新聞工作者的角色,做民主政治的「頭家」,對政治人物和政黨常持檢驗及鍼砭的態度。他相信,民主政治是站在人民的立場;媒體也是為社會人民而發聲,不是為執政黨。

  對於台灣文化的思考,他認為,台灣具多元文化,但漢族仍居多數,台灣人的文化基底,離不開漢文化,也沒有所謂「去中國化」的問題。他說,立法院長游錫堃也對漢文化的存在持肯定的態度,認為漢學中有許多文雅內涵,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盧世祥舉小時候看布袋戲還記得的台詞為例,戲中人拜訪朋友離開時,會用台語說「告辭」,主人回以「奉送」,朋則回說「不用」,主人再說「該然」。這即是優雅簡單的漢語,台灣話不只是在俚俗的台語而已。

  對當代年輕人,他也有若干觀察。基本上,他認為年輕就是本錢,具創新及可塑性,當代年輕人的資訊來源多元豐富,理應較上一代優秀。然而,受限於台灣主要是媒體所形塑的國際觀明顯不足,近年的低薪化也不利年輕人施展才能,畢竟「人窮志短」,小確幸不是長久的幸福。另外,台灣的教育從戰後欠缺生活教育,上一代或「多桑世代」,小學生就有「修身」教育,一言以蔽之,就是「為他人著想」;人生活在社會或群體之中,維持自律、不違公義,才能成就自己,打造美好的團體和國家社會。


教育圈-金秋論壇實踐永續發展

文 /劉東皋

 

  即使已經退休多年,東海大學前環工系副教授陳炳煌仍一心為如何「愛護地球」,推動各項理念與活動。他所成立的金秋辦公室,結合台灣環境保護聯盟與東海大學婦女會、社團法人世界和平會等單位,以「紀念地球日50周年: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為主題,於10月22日在東海大學舉辦「2020金秋論壇」。

  陳炳煌十二年前成立金秋辦公室,持續推動金秋地球日活動;與各地環保夥伴、野鳥學會等,在台灣進入秋季時,推出系列活動。今年於8月7日至12月21日陸續推出相關活動,正好是從立秋到冬至期間。

  自年輕時到東海任教至退休,一生菁華歲月幾乎都在東海教學、生活;每進入秋天後,陽光灑在東海叢叢欒樹與地面落葉上,天朗風清,金陽閃爍,他就被地球的美麗深深觸動,退休後即成立金秋辦公室,將每年的10月22日訂為金秋地球日;並於入秋後推出系列活動,提倡愛護地球、永續發展等理念。

  除了金秋論壇,主辦單位分別舉辦9/11-12大雪山賞鳥、9/19桃園人文生態一日遊、9/24東眼山生態之旅、9/24-25合歡山高山生態探索、以及9/27戶松濕地之旅等。10月17-18日並參加2020關渡賞鳥博覽會。10月22日當天,中午一時先行在東海校園進行生態導覽,下午二時進行地方政府環境施政評比,並舉辦綠色企業說明,下午三時五十分舉辦2022聯合國地球高峰會超前部署圓桌會議。

  兩次自費前往聯合國參加NGO「地球高峰會」的陳炳煌指出,地球高峰會每十年舉辦一次。核心思維主軸就是永續發展,過去以來舉辦了三次,台灣民間NGO組織與政府都有組團參加,但缺乏企業或主要媒體參加。2022年即將舉辦第四次地球高峰會,他期待中央與地方政府能夠提前佈署,整合中央、地方、民間企業與NGO組織,並先在台灣舉辦會前會等座談,彙整大家的意見,鼓勵參與此一重要聯合國NGO活動,並可藉此提出台灣永續發展的政策方向,凝聚全民深耕台灣愛地球的共識。


教育圈-台中原民完全中學 黃仁推動美麗構想

文/劉 燊

 

  據統計,走出山區到台灣西部都會區生活的原住民,約有六十萬人,通常在就業與生活上比較趨於弱勢。原住民在原鄉生活時習於共同生活模式,彼此間有相同文化語言的溝通與互助網絡,但在西部各都會區的散居生活模式,對原住民而言,不但相當孤單,且缺乏同族的網絡資源。也因此,台中市原住民議員黃仁一直期待,能夠在市區辦理一所原住民完全中學,讓散居各地的原住民,有一個可以集中教育、傳承原民文化、學習專業、且畢業後能充分就業的原民學校。

  政府除陸續興建原住民社會住宅,為都會區原住民建構可以互相照顧、建立原民網絡的生活家園,也開始重視推動原住民完全中學,包括屏東、宜蘭等,都有原住民完全中學。台中市倡議設立原住民完全中學的過程,歷經約十年,市長盧秀燕去年在議會答詢時曾說,保障原住民教育權益,成立完全中學,她相當支持,也願就地點、規模等,廣邀學者專家進行研討;但她原意是希望能從和平區當地適合的學校加以就地升格,希望能產生群聚效應。後續考慮為能照顧都會區散居的原住民就學,經過多次會議與研討,設校位址有意移至北屯。

  依據研究建議,台中市原住民完全中學的校園規劃、教育設計,希望都能融入原住民生活文化,面積達4.4公頃,可規劃建設成台中另一個亮點建築,預計招收1800學生,其中百分之八十屬原住民;百分之二十為附近漢族學生。學校並希望採取菁英式教育,除了教授傳承原住民語言、文化之外,也將強化專業技能教育,未來升學並進入社會工作後,都有充分的專業能力進入職場,或回原鄉帶動地方創生。

  黃仁認為,如果將原住民完全中學設在偏鄉,由於原住民居住地相當偏遠分散,反而不易招收學生;設在市區,散居都市內的原住民前來就學方便、師資及教學資源更好,加上教學內容符合原民文化教育的設計規劃,更能招收原民生。

  不過,有關設立原民完全中學一事,教育局似乎並未完全認同。教育局去年已委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進行評估調查並提出報告。 台中教育大學迄今也已召開44次會議,3場公聽會,並發放問卷蒐集各方意見。依其初步規劃,該校以「讓學生有基本的未來發展」為願景,而非「僅讓原民升學」的原民中學;學校的課程與學生發展輔導將是辦學重點,以使學生能銜接高等教育、並期望能培育學生成為社會的菁英為目標。


封面故事-楊振昇:課綱要落實 態度很重要

文/劉 燊   

 

 

  「學生要學會開車,但不能闖紅燈!」台中市教育局長楊振昇對於108新課綱要帶給學生什麼樣的教育內容,用淺顯的意思說明「素養」應該表現在「態度」上。以最直白的話來講,一個學生除了學習知識、實作技能之外,正確的態度很重要,就像一個人學會開車,但不能違規闖紅燈。不過他也認為,學生是受教者,老師的心智模式也要重新設定!

  新課綱實施至今,在推動過程,老師或學校真的能按新課綱按表操課、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態度嗎?楊振昇指出,108新課綱的提出,如同硬體工程的建置,但老師本身就是軟體工程,要能將課綱的內涵落實到具體的教學執行上,因此,老師也要進行心智模型設定(mind set),透過研習提升本身職能。

  「教學的態度與方法,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既然要讓學生具有自主學習與終身學習的素養,老師本身也要有此認知;不斷自我精進。因此,除了教育部推出的各項教師研習課程,教育局也開辦各項說明會與研習。否則,當有些家長問到老師新課綱要教什麼給子女?要如何教?老師不能答不出來。

  新課綱除了強調觀念知識與實務技能的學習要並進外,楊振昇認為,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學生「正確的態度」。學生的自主學習,不僅是在主動自修而已,還要能提出自己的學習計畫,包括目標及如何達成;而老師則要規劃相關課程幫助學習去達成學習目標。

  然而多數老師沒有類似的教育經驗,而且負荷較過去的教學方式更重。楊振昇指出,這些好的構想若能落實,對學生會有很大幫助。因此,各學校的輔導室也要加進來一起幫助學生,並協助老師達成學生所提的學習計畫。此外教育局也與市內的大學合作,在高中端就與大學連結,讓學生了解自己適性所在。

  不過對於如何培養學生正確的態度、「能夠學會開車卻不闖紅燈」,楊振昇也免不了感慨,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同等重要。很多家庭已欠缺尊親孝順的倫理,一個孩子在家不懂孝順之意、連父母的話都聽不進去,到了十來歲的年齡,會聽老師的話嗎?若多數大人都沒有正確態度,小孩怎會學好正確態度?


封面故事-價值混亂 政客腐敗 素養教育淪紙上談兵

文/劉東皋     圖/台中市新聞局網站

 

  八月下旬前往台中市健行國小參加福智團體感恩祈福法會,遇到一位在國中已教課二十多年的老師。福智基金會常舉辦教師研習營,期待教育的改變從老師的改變開始,有許多老師已參加福智一、二十年,對於福智有一份凝聚和向心,也認同對教師的研訓內容;但這名已參與福智十多年的老師,仍不免感慨,現在的學生,真的難教!

  • 第一線老師感慨素養難教

  難教的癥結在於學生的態度。不論是學習的態度、尊師的態度、生活儀節的態度等,只能以每下愈況形容。社會價值觀的改變、家庭教育的衰微、學校教育的混亂,造成學生的價值觀與態度每下愈況。

  但是,教育部的教改、十二年國教課綱的素質教育,不正是要改變現有教育弊病嗎?這名資深老師感慨說,教育部科室只是在紙上作業,然後以一紙公文下達,就以為可以改變第一現場的教育工作,有如古人所說的「紙上談兵」。他舉例說,十二年國教並沒有改變家長及學生以升學為優先的心態,升學錄取還是在「比分數」。然而,這既是存在的現實,至少,古時候的科舉考試,學生還必須讀古聖賢書,目的在學習倫理道德,但現在只重專業,卻失去了培養學生道德的教育過程。

  108新課綱除要求學生學習專業知識與動手做的技能知識外,還要求具有素養教育,台中市教育局長楊振昇認為,素養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正確態度」。核心素養中不僅包括自主學習的態度,還包括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

  但是,在中央刻意去中化及去中華文化的操作下,台灣的所謂公民與道德教育,既欠缺西方道德文化教育(因為台灣並非基督教文化國家,無法在生活中獲得涵養),只會學習西方一些口號式的皮毛教育,卻又將中華傳統尊親重道的文化教育逐一淡化或去除;造成學生根本難以從生活文化教育中,真正吸收倫理道德之實意。

  • 文化失落 家庭教育敗壞

  無怪乎楊振昇也會感歏,只靠學校在推動素養教育,但家庭教育中若父母沒有自我的身教與言教,孩子在家裡不聽父母的正當教誨、不懂什麼叫孝順父母,則到了十來歲,在學校怎麼會聽老師的教導?

  西方歐美先進國家,幾乎都屬於基督教文明。其宗教信仰或教育中,即蘊涵有倫理教育;且其哲學也脫離不了基督教文化的影響;而不論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學生自義務教育起,就開始學習哲學課,思辨真理是非的意涵。

  道德,原就離不開思辨;公民教育不是僅在灌輸學生對人尊重、懂禮貌、明是非的「書面文章」而已;他還必須具有文化涵養與哲學思辨能力。然而台灣的教育既要去掉中華文化之根,又根本不可能成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搞得學生思想混亂、只在學一些口號式的公民教育。但面對家庭中,父母自以為本土豪邁每日三字經不離口,社會上欺詐成風(因詐欺犯在台灣皆被輕放、只要不在中國大陸或東南亞被判刑,詐欺犯皆能住豪宅開名車),政治上只見不講誠信、巧取豪奪者占據高位,則要叫學生能學習到什麼道德公民素養?

  • 德國教育免費 重視人格培育

  一名嫁給德國人的台灣媽媽,五、六年前帶著在台讀美國學校的女兒前往德國就學,女兒從國中二年級直讀到考上英國大學,她才再回台灣。在德國,德、英語是必修,到了高二、高三,學生須再選修一門外國語,如西語、法語或中文,在台灣長大的女兒選了中文。這些功課,都是報考大學的重要考核成績指標。

  他這位媽媽說,在德國,「讀書成績是自己的事」,老師對待學生教育一視同仁,但自己的功課必須自己讀、自己跟上。重要的是,學生必須學習自我獨立。許多德國學生高中畢業,會利用一年時間打工、考駕照、學習獨立生活,之後再升學。升學依個人能力、志願,成績好的,會報考文、理科大學;自認成績不佳或想早一點就業的學生,可報考技術學校。「德國學生讀書完全免費,而且每月政府還會提供個別學生近兩百歐元的零用錢;不論是中小學教育、技術學校或一般大學;讀到博士也一樣。」

  雖然德國學生很早就分流,但選擇就讀一般大學的學生,若高二、高三荒廢了功課,明顯跟不上程度,有些人也會選擇轉升技術學校;另外,她也見到有朋友的兒子已具專業技術證照(在德國工作,各種技術大都要具備證照;有證照的人,工作待遇比沒有證照者高,且租屋、買房貸款也重視有證照者),並在賓士汽車公司工作,但覺得沒有成就感,想更上一層樓,又回去讀大學。

  德國人非常重視教育,連外國移民補習德文都不用錢或非常便宜。這位台灣媽媽在德國補習德語,政府給她一紙憑證,她每個月補習德文的費用只要60歐元,而且一年多以內可以補習多達六百小時。平均一個月約上四十個小時。由於德國社會福利好,許多穆斯林前往移民,她上課的班級,十個有七個是穆斯林。

  • 旅德生活學到真正的「誠實與尊重」

   在德國,如政府核定四口之家一年需6萬歐元,但全戶收入一年若僅有3萬歐元,則政府會給予房租、水電的補助,連交通月票都減半;醫療健保也相當健全。以致,許多歐洲難民、穆斯林移民都喜歡前往德國;這便讓一些在地德國人產生不滿的情緒,也是德國總理梅克爾的難民政策無可避免遭到部分德國人抗議。然而這也顯示,德國的國力與社會體制為何受到肯定的原因。

  這位媽媽從德國回台灣之後,常感不習慣的地方在於,德國人見面都會問候一聲,假日前大家會互道周末愉快,百貨公司櫃檯見到客人會先說聲「哈囉」再結帳;汽車遠遠看到人就要先停下,否則一拍照開單便罰款。這樣的生活禮儀養成習慣後,讓她回到台灣生活時,看到開車總有人亂插隊、惡司機違規卻比別人還兇的情況,感到難以接受。她說,在德國生活多年,她學到何謂真正的「誠實與尊重」。

  何謂教育?本是要學習如何才能成為一個有別於動物禽獸的「人」。淨土宗淨空老法師說,一個人若尚不能自度(小乘),如何能去度人(大乘)?學習做人(自度),是邁向大乘(度他)的基本功。

  然而,一個多數成人欠缺素養的社會(包括眾多的各級政客及政府中的相關體系),卻要去教育中小學生具備素養?掌握國家最多且最重大資源的執政者、周遭團隊及其國會議員,不少人素養敗壞、貪污腐化(如最近不分朝野立委涉及貪污收賄,其周遭藏了多少共犯結構?);許多人更不識恥為何物,以奸詐欺騙的手段打擊對手、利用各類網媒造謠抹黑他人、唬哢低智商社會(大前研一,2010)。這些敗壞社會風氣的始作俑者,不思從正己、正心、舉直舉正、以誠治國,真正用心導正社會風氣,卻妄想透過幾頁的紙上規劃,就寄望基層教育工作者能夠搞好中小學的素質教育?思來令人對台灣整體教育與社會前景憂心忡忡!


正觀集-蔡英文恐淪為敗壞教育、為害青年的千古罪「女」

文 /林騰鷂

 

  全國私校工會9月24日舉辦「政府失信!年輕世代被剝削,淪血汗免洗筷專案教師」記者會,痛批教育部在未有任何法律授權下,以一紙行政命令廣開後門,讓各校用私法契約,浮濫進用專案教師以取代專任教師,敗壞教師法、大學法、教師待遇條例及相關法律,嚴重剝削年輕世代,讓逾3000名年輕教師淪為血汗免洗筷!

  在記者會上,輔仁大學社會系教授戴伯芬指出,107學年度公私立大專總計聘任3091名專案教師(佔全體專任教師6.84%),108年度專案教師增加至3405人(佔全體專任教師7.64%),年成長率達10.16%。又107學年度專案教師占比達20%以上之大專校院有16所,108學年度再增加至23所。公校部分,如國立台灣科技大學22.39%、國立澎湖科技大學22.5%,每5人就有逾1人是專案教師;更嚴重的是私校部分,如中信金融管理學院專案教師占比達64%、台灣觀光學院更高達88.24%,造成大學「一師兩制」現象,特別是教育部縱容各校用專案教師回聘退休教師,嚴重排擠年輕博士進入教職,更使他們失去教學相長的機會!

  又因專案教師不受教師法及其他教育法令規範,導致青年教師勞力被剝削、工作權受侵害。特別是專案教師的工作比一般教師多一倍,但薪水卻只有一半,而專案教師隨時可以被解聘,沒有教師法所規定的保障。這種工作加倍,薪資減半、缺乏工作權保障的惡質教育現象,教育部居然噤若寒蟬,毫無積極遏止的作為!

  更加離譜的是,多所私校因生源減少,學雜費收入大減,但未見各私校董事會積極捐資募款,以補差額,卻傳出中華科大自十月起,月薪三萬五千元以上專任職員,全面減薪一成;聖約翰科大也被傳出,要求未兼任主管的教師同意薪資減半,取消學術研究加給,甚至傳出「若不接受減薪,就不發薪」等種種有違教師待遇條例規定的情事,實在有夠荒謬!

  另外,私立康寧大學也在記者會上被點名,專案教師使用情況嚴重,共五系一院學術主管,以及副校長均由專案教師兼任,形成編制外專案教師,依法可以組成教師評審委員會,領導並考核編制內專任教師的怪象。特別是,康寧大學健康照護系的系教師評審委員會委員,幾乎都是編制外專案教師,造成「編制外非正式教師」組成教師評審委員會,來決定「編制內教師」續聘或不續聘,以及「編制外教師」考核「編制內教師」,等嚴重違反大學法的怪異現象!

  對此私校種種亂象,2016年6月20日筆者就曾在自由時報發表「蔡英文要除的教育三害」一文中,指出教育公害有三種。第一種是私校董事會之非法亂紀,把公益法人性質的學校視為私人企業或其家族私產,並以營利心態辦學,使學校淪為他們世俗名利的提款機。歷年來私校董事會干預校務、出售校地牟利、收受工程款回扣、從事席次買賣、浮濫支領報酬、挪用校款炒作股票、假借捐款逃漏稅捐、圖利特定人及向外借貸移作他用等事件層出不窮,不僅敗壞了教育名聲、也污損劣化了教育功能!

  第二種是教育部多年來破壞法制,掏空私立學校法在民國六十三年制定公布時已有之教育公義框架,如把明文列舉的私校董事會職權、董事會不得干預校政,及董事應親自出席會議、不得專任領薪等規定,均加以刪除。而教育部官員在任內,配合私校利益運作,坐視私校董事會胡作非為,又在卸任後,去擔任私校教育門神、領取雙薪之作為,正是今日教育公害加深之重大原因!

  第三種是立法委員在黨政一家親之惡習下,護航教育部對私立學校法的修法運作,或在選區私校票源及其他利益之誘惑下,配合私校利益團體的修法要求,傷害教職員師生之權益!

  蔡英文就任總統已有四年多,但這三種教育公害,不僅沒有被她除去,且更有變本加厲的現象!如今甚至發生逾3000名年輕教師工作加倍,薪資減半,淪為免洗筷血汗教師之苦難,蔡英文總統如還視而不見,不尋求全面性的教育改革,以求改正,則恐將淪為敗壞國家教育、為害青年世代的千古罪「女」! (作者:林騰鷂/東海大學法律系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