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雜誌 - 第 34 期

2021年6月 第 34 期 : 以愛防疫 顧全民 疫苗分配不應大小眼

正觀集 封面故事 防疫中的生活 文化生活 傳統製造業的創新與變革 編輯人語

編輯人語

  自四月下旬,華航機師染疫事件逐漸演成防疫重大破口,五月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將雙北防疫層級升至第三級警戒,不久後,全台也皆納入三級警戒,台灣形同炸鍋一樣,到處在追疫苗。

  全民普打疫苗是疫情在國內擴大、形成社區感染後唯一阻絕疫情的重大防線,然而,經過近兩個月新聞媒體的追蹤挖掘,才發現,政府早就編列龐大的疾苗採購預算,卻在台灣發生重大疫情破口的當下,沒有足量的疫苗可進口施打!直到六月四日,日本送來124萬劑AZ疫苗,六月二十日,美國送來250萬劑莫德納疫苗,台灣才暫時解除無疫苗可打的燃眉之急。

  在日、美捐贈疫苗之前,五月下旬就陸續有包括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的永齡基金會、佛光山、慈濟及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等民間單位,都表示願意向國外採購疫苗捐贈給政府供民眾施打。但在政府要求必須是原廠授權等條件下,一直拖延至六月十八日,郭台銘在其臉書發表八點聲明,公開請見蔡英文、並希望獲得蔡英文同意及獲得政府授權採購;蔡英文則於當天下午接見郭台銘與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同意全力協助郭、劉取得他們所捐贈各五百萬劑的疫苗;此時,民間捐贈疫苗才有了進一步「展望」。

  但,展望還仍僅止於展望而已。直至六月底,台灣進入三級警戒的疫苗來源,最終主要還是只有依靠日、美捐贈的疫苗!距離全台需要的三千萬劑,有如杯水車薪。

  不論如何,面對極度致命的新冠肺炎病毒(及其變種病毒)在台灣肆虐,我們只能期望,政府的執政團隊除了口口聲聲強調自由民主的普世價值外,也要有同樣普世的人本精神與治國良心。救命如救火,如果政府採購的疫苗真有如行政院和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所講的那麼困難,就請儘速透過NGO管道,加速協助民間團體取得捐贈疫苗;不要再口惠而實不至了。

  對於美、日善心捐贈台灣疫苗,我們當然心存感激。但令人奇怪的是,台灣口口聲聲說與美國關係多好,卻從未見美國在台灣疫情嚴重之時幫忙台灣買到美廠製造的疫苗;退一步說,美國自己積存了數以億劑的疫苗,既然聲稱台美關係良好,為何不先捐個一千萬劑讓台灣民眾儘速施打以建立防疫網、免除人民染疫死亡的機會與恐懼,待台灣採購的疫苗到手後,再回捐給美國就好?

  防疫救民本應是基於人道精神,並以科學為本;但政治的黑手從中上下其手,反阻滯了生靈緊急救命之途。這真是現代資本主義民主社會的最大反諷!


傳統製造業的傳承與變革-浴火鳳凰重生再起 參訪台中精機新廠有感

文/何鴻鈞

 

  感謝台中精機黃明和董事長、黃怡穎特助及許文治副總…等熱誠的安排及招待!

  上一次到台中港路(現台灣大道)參訪台中精機,是將近30年前的事了。4月20日再次參訪,是到精科路的新廠,看到這棟充滿科技感的建築,眼睛為之一亮,頗為驚喜,這與我們印象中的台中精機及傳統的工具機廠有頗大的創新突破,令人刮目相看,猶如浴火鳳凰重生再起,展現出一種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和一種堅強的意志。台中精機正以『龍盤山脊 眼望遠 鷹據雄勢 順風行』的豪邁氣魄,飛速前進。

  我們認為台中精機再造成功,有科技+人文的特質,有硬實力+軟實力的強大力量:

◎ 硬實力:

  第二代經營者黃明和董事長曾遭遇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陷入財務危機而下市重整的困境,歷經15年勵精圖治,終於2013年完成重整。今日因應工業4.0智慧製造時代到臨,毅然投資35億建設全智慧工廠V4.0新廠的大格局視野,除了自我期許自強不息及永續經營的決心外,更擔當起投資台灣、創新台灣的使命感,扮演「台灣智慧機械專業製造者」及「工業V4.0最佳整合製造者」等角色,以促進產業升級,尤為感佩。

  黃董事長認為智慧轉型是機械產業必經之路,要透過身體力行,給其他中小型機械產業做好領頭羊示範。希望能夠帶動台中的精密機械產業,從過去CNC的代工機械再進一步跨到工業4.0,變成整個世界智慧機械的代表性城市,希望未來台灣的智慧機械工廠能夠遍地開花散佈在全台灣各地,這是他對台中精機的期許,也希望台灣的機械業將來能夠進一步發展為全世界的智慧機械工業。

  這棟兼具美學與實用的建築,除了具備電力、安全、空調、停車…等智能監控系統,也朝向綠色建築設計,採節能系統及低輻射玻璃建材設計,讓室內自然降溫,以大幅節省能源。

  智慧工廠內配置有多台向德國工具機大廠WALDRICH COBURG採購的大型龍門磨床與五軸加工機,其加工精度可達2u等級,身價高達億元。我們也看到生產線的再造,4條智慧加工生產線,整合多種自動化周邊技術,達到單件彈性生產的目標,供應組裝機器所需,確保品質穩定。

  參訪的伙伴也多次問到「智慧智造戰情室」,能立即掌握工廠的生產進度,更是做為生產異常時,整廠可以極快速的協調與整合中樞,供管理者運用大數據輔助快速決策。其主要是整合ERP/APS/MES軟體,對工廠資源進行全面管理。同時建構組裝物流網絡,在硬體上並結合自動倉儲與AGV無人搬運車,達到生產線各項情報能即時化、可視化,進而掌握生產進度。

◎ 軟實力:

  因為廠房是建築在山坡地上,因應地形設計。實地參訪過程,從廠房內部最高處走到廠房最低處,我們實際去體會『龍盤山脊 頭磐山 距雄勢 順行而下』的建廠設計理念。我本來在想會從水泥車道往上徒步上去嗎?結果導覽路徑是從大門保安室旁的五福池(五棵落羽松象徵五福臨門)依著生態溪步道往上行,走到創辦人雕像旁的報恩湧泉,這是雨水回收形成的再生溪流,很難想像這小溪步道美景是出現在機械公司內部庭園,可見經營層內涵深厚的人文美學素養,同時也深深感受到台中精機三代人生生不息飲水思源濃濃感恩的企業文化。

  黃董事長強調,「在數位轉型的過程中,人才還是最根本的軟實力。」可見對人本的重視,也積極重塑富有創新幸福感的機械工廠,營造友善的職場環境及快樂的員工。黃董事長除了有宏觀的視野,也相當開明,願意傾聽年輕人的聲音,而第三代管理者黃怡穎特助即是黃董事長精心栽培,導入創新觀念,實現軟實力的最佳執行者。

  董事長室特助黃怡穎除了擴展全球行銷策略,並積極帶動公司的軟實力明顯可見。其再度推動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 企業識別系統)強化企業品牌形象及品牌定位,重新形塑『OR=ONWARD RISE=精機造極』的意涵『台中精機以終為始傾聽市場需求,整合研發技術,不斷精進及洞悉產業趨勢,以成為全球精密機械先鏠』。並從MI(Mind Identity, 理念識別)帶領企業員工的向心力及凝聚力;BI(Behavior Identity, 行為識別)則從官方臉書資訊交流與互動、禮贈品來提升品牌識別度,機台出貨與交機禮,健走、運動會、動員月會、制服、展覽會場美學…;VI (Visual Identity, 視覺識別)吉祥物『精機寶寶』傳達自信、熱情與活力,並結合科技與人文的企業文化;VI美學理念也延伸到機台美學設計,建築美學…。同時透過優雅迴旋的溜滑梯、OR創意基地、午休躺椅、花藝創作、閱讀咖啡廳、視聽設備、弧形舞台、社團活動、讀書會、主管甘苦談、室內大型停車場及幸福餐廳…等等軟硬體設施,提升冰冷機械產業的溫度及員工的幸福感。


傳統製造業的傳承與變革-徠通走在線切割前端 引領技術向前行

文/劉東皋 圖/徠通公司 提供

 

  20年前,徠通副董事長兼總經理梁瑞芳夥同數位工研院同事跨出公領域,創立徠通科技公司,專營線切割機領域。會走上線切割創業之路,有一些因緣際會,也有自己長期的志向。

  創業一直是梁瑞芳的夢想,而走上線切割,則是在工研院時,他一頭裁入這項技術的研究開發,當時台灣線切割產業的先端技術移轉,幾乎都是依靠工研究,在掌握技術發展的過程中,梁瑞芳決定自立門戶出來創業;20年下來,證明這條路走對了。

  • 創業走向傳統黑手製造業

  過去傳統製造業多數創業者被稱為「黑手」出身,因為所受教育大都專科以下,畢業即到工廠工作,由於整天摸機器,被機油污垢染得雙手皆墨,因此被稱為「黑手仔」。但是,從做中學習到機器及生產竅門,也掌握了一定的客戶需求,很多學有專精的「黑手仔」在累積一定的技術、人脈與資金後,便出來自己創業,也創造了台灣曾經有的一段經濟奇蹟。

不過,雖然台灣工具機、產業機械業者多數為「黑手」創業者,其第二代及第三代接班人,則已具有相當的知識與學歷,如台中機精董事長黃明和接手自父親黃奇煌,屬第二代接班人,但與父親黑手出身不同,黃明和畢業於淡江會計系。如今黃明和留學英國回來的女兒黃怡穎進公司擔任董事長特助,儼然有第三代接班架勢。顯見傳統工具機製造業不僅需要高知識人才,也需要高科技人才的不斷投入,無法再從黑手起家了。

  傳統制造業歷經數十年發展,步入了接班變革與轉型的階段;擁有技術者卻也能在利基市場中走出創業成功之路。徠通所選擇的線切割機製造,在創業當時,全求只有瑞士、日本等幾家業者有完整先進的技術,台灣雖有部分業者製造生產,但受限於電腦軟硬體技術不如人,多數廠商仍偏向採購日、歐系線切割機。梁瑞芳與團隊成員在工研院機械所投入線切割技術研發十餘年後,決定創業,為國產線切割產業爭一口氣。

  • 技術領先成為企業競爭優勢

  徠通的創業夥伴原本就是台灣線切割技術的研發技轉者,踏入產業界,自然成為技術的領先者。然而,在行銷業務上,梁瑞芳卻認為徠通雖善於研發製造,而常吃虧於業務行銷手腕。他表示,有些下游廠商會反映,徠通的線切割機速度比台灣別家廠牌慢;這顯然是有人吹噓,因為早年在工研院進行研發與技術轉移,徠通對於多數台灣同業的技術水準在哪個層次,有相當深入的了解;在同類水平的產品中,徠通自認不會輸給同業。

  即使與國外產品相比,徠通的性價比也具有競爭力,然而,下游客戶卻不見得買單。這牽涉到兩個問題,有些同業買國外產品的理由是,已熟悉對方的技術操作模式,且對方品牌知名度高,因此寧原以高出許多的價格進行採購。然而,徠通已創立20年,產品品質與服務信用已經在業界建立口碑,為何仍無法以更高的性價比獲得客戶的青睞?令人不免懷疑,這中間是否有暗盤交易的的存在?也因此,徠通的國內顧客多以「個體戶」居多。所謂個體戶,指的是企業主(Owner)就是公司完全的老闆,採購生產設備當然是價格愈低、性能品質愈高愈好;相較之下一些大型上市公司,採購徠通的產品反而比例較低。縱使如此,徠通在海外仍能打入國際市場,獲得諸多全球知名企業的採用。

  • 傳統產業長期欠缺高端人才

  從國家研究單位跨入產業界多年,梁瑞芳仍不免感慨,台灣傳統機器製造業願意多花經費聘用碩博士以上人才的業者仍不多。從企業經營獲利的立場考量,多晉用碩博士專業人才,成本提高,但能否相對為企業創造更高利潤?從另一個角度看,企業主只重短期利益,公司明明有不錯的利潤,卻不願從口袋裡多掏出錢來栽培碩博士人才,則如何寄望長遠的研發及製造水準的提升?這不是雞生蛋或蛋生雞的問題,而是企業主願不願意將利潤分配與分享出來為公司奠定未來發展的「氣度」問題。

  徠通本身公司內碩博士人才比例高,梁瑞芳本身更是傳統製造業經營者中少見的機械博士,這是徠通在人力資源條件與同業間最大不同之一。而說到與同業的不同特點,徠通科技提供給同仁的「住者有其屋」的福利,更是一大特異措施!其次,梁瑞芳率同仁推動的徠通科技產業學院,如今也更成了同業與異業之間一起學習與共同提升的知識教育與交流平台。

徠通推出的「致中和居」員工幸福宅,總戶數59戶,靠近公司,申購者限於公司尚無自用住宅的員工。每坪單價比同區段屋價至少便宜10萬元,讓很多精科園區其他公司員工相當羨慕這項福利。而為了推動跨業共同學習,徠通於2019年底規劃推出的「徠通產業學院」,創立以來,接受培訓人數達500人次以上,跨業學習家數50多家;雖然講師費用極貴,但上完課即時運用,有的公司交期縮短了50%,有的企業庫存降低了50%至70%,真正體驗至精實管理的精髓。

  台灣傳統製造業充滿短小精悍的「精實企業」,從第一代到第二代的傳承變革,到創業者的創業家精神,其中的創新、再造與不斷學習,都是企業永續精進不可或缺的經營要素!徠通科技創立20年來,除了技術領先,由上到下帶動的的創新學習與變革,也可說是其最重要的競爭優勢之一!


文化生活-劉千薇DOTZ咖啡圓夢飄香

文/閻鳳婷 圖/劉千薇 提供

 

  台中市東區進化路有間招牌不大的Dotz Coffee Roasters咖啡烘焙工作室,如果不留神,走過路過,一不小心就有可能錯過,推門入座,令人激賞的的咖啡,滿屋的青春夢想,老板兼烘豆師劉千薇希望從一個點的開始,讓咖啡連成線和面,進而延展成立體,一步步完整地架構咖啡事業。

  • 在星巴克打工 到澳洲放空

  劉千薇念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時,就愛上咖啡,並在星巴克打工,做到儲備店副理職位,她思考自己坐不住辦公室的個性,觀光事業學系畢業後,照著一般人的想法,不是從事餐飲,就是旅遊或房務,這些都不是她真正想要的生活,又考量當上店經理之後,還能再有什麼突破?便毅然決然的離開工作了五年的星巴克,跑到澳洲墨爾本放空,尋找自我,那年她28歲。

在墨爾本,劉千薇待過草莓園和農場,為了更容易在地學習,她又到語言學校進修,並自費到咖啡製備課程上課,深入研究咖啡的沖泡理論,了解台灣和澳洲在沖泡咖啡比例和使用的器具上有所不同;後又到一家甜點咖啡館工作,這家店以供應巧克力和吉拿棒為主,她在此學到了如何做吉拿棒的麵團。

  在國外放空一年後,劉千薇決定返台,因做足了功課,加上她之前在星巴克豐富的實務管理經歷,便向台中Mojo Coffee咖啡投履歷,一試便中。

  Mojo Coffee在台中共有3間店,其中一間專做台灣豆,在台灣咖啡館市場頗具名氣,曾入選台中10間必去咖啡館,老板Scott對下屬很好,只要願意學習,都願傾囊相授,她把握機會,除啃了不少咖啡原文期刊外,還深入了解不同產區咖啡、不同風味及不同的沖泡方法,獲益良多,於2012年獲世界咖啡大賽台灣區第六名。

  • DOTZ咖啡 夢想的另一個起點

  在Mojo工作五年後,手藝精進的劉千薇和好朋友在精誠路商圈合開了一家Solidbean Coffee Roasters,嶄獲不少粉絲。兩年前,她隻身在東區進化路218號開了Dotz Coffee Roasters咖啡烘焙工作室,極簡的陳設,沒有壓力的裝潢空間裡,讓她更能盡情發揮想要表達的咖啡靈魂,主要營業項目為咖啡烘焙及咖啡館規劃顧問,所以大部分的時間沒有對外開放,只有特定時間營業公告在FB和IG上,銷售以官網及蝦皮宅配為主,以及配合店家選用咖啡豆服務。

  由於理論和實務經驗豐富,她還受邀與中央書局合作,替台中一中及彰化高中的咖啡社團舉辦咖啡講座,介紹咖啡產區、風味及沖煮方式,如果新冠疫情沒有來攪局,今年原訂六月份還有暨大附中兩個小時的咖啡課程,忙碌又充實。

  秉著一身專長本事,看好台灣咖啡市場前撲後繼的投入風潮,劉千薇的開店顧問從店家咖啡選豆規劃、員工教育訓練、價位設定、吧台設計、杯盤挑選、菜單設計等,全部一條龍服務;她也計畫尋找結合不同產業方式開店,比如精工皮件、甜點、異國料理等,讓好咖啡變得更精彩。

  • 不斷學習 人生不設框架

  「想來也是有趣,繞了一圈,最後從事的工作,還是與當初學的觀光餐飲脫不了關係。」處女座的劉千薇,笑著看這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她曾在清水休息站工作,挖過冰淇淋球,也擺過香場攤,強調學校上的科系是一回事,課外活動則不應有框架。

  她了解咖啡好不好喝是一件很主觀的事,無法滿足每一個人的要求,只有不斷吸收新東西、不斷改進,才能做到最好,就像農作物的品種與栽種方式不斷演進,咖啡豆隨四季變化、土壤及田間管理不同,也會造就出不同的風味,這原理就跟做菜一樣,要煮出一桌令人稱讚的佳餚,使用當季新鮮的食材,煮好菜的機率就先成功了一半。

如何挑選好又新鮮的咖啡生豆呢?劉千薇雖無法親自到每個咖啡豆的產區,但她努力遊走在各個生豆商杯測會裡,除了追尋理想的風味,更挑選對環境友善的莊園小農,讓咖啡有乾淨的風味,一啜飲便令人感到愉悅,加上中段圓潤、尾韻好,在酸甜平衡下,成就一杯杯讓人想一喝再喝的好東西。


防疫中的生活-隔離中的孤獨 來顆肉桂捲吧

圖文/黃毓涵

 

  最近covid19疫情開始進入大規模的蔓延期,我的工作很跟得上局勢的進入停課的狀態,這兩天開始,回到了我大學求學5年,在20多年後,又重新有連結的地方『台中』,帶著2隻毛孩,開始了新防疫生活。

  竟然訝異,在經過去年,或是更早之前,其實我本來就已開始了自我隔離。

  一直不斷學習轉換新環境,學習平常心,然後被人看見,認識,再從人群中自動淡出,一直覺得自己越來越熟稔這樣的人際關係模式,也越來越感到對孤單習以為常,並應該感到自在。

  • 大環境充滿不確定

  大環境的不確定感排山倒海,讓我忽然有一種眼看海嘯要襲來的呆滯和屏息。

幸運的是,來到台中的第一天,惶惶不安的心情就在與認識不深,或是第一次見面的人們互動當中被撫平了。二隻狗被不斷地發問年紀,也不斷被刻板印象:有白鬍鬚的比較老,小隻的年紀比較小;或被好幾組人馬從最小1歲7個月在公園巧遇的龍鳳胎、水餃店自己看說明書學會溜直排輪的二年級小姊姊、或是到咖啡工作室買咖啡的插畫家,施以全身各部位按摩的方式收到了許多友善的問候。

  在三十年前,也是在撒哈拉沙漠的一片荒蕪的小鎮中,三毛過著如同現代疫情下的類隔離生活,不知不覺竟連結了此刻的世界,讓我又驚喜於在今年度重新閱讀「撒哈拉歲月」的乍然發現。在「搭車客」的開頭裡。三毛說道:「每一個不在沙漠居住的人,都跟我提到“水”的問題,卻很少有人問我--在那麼浩瀚無際的沙海裡,沒有一條小船,如何乘風破浪的航出鎮外的世界去。」。

  在我的城市裡,久違的雨,已經從覺得麻煩,到開始被人期待跟想念,但怎麼就是傲嬌的不現身。直到週末,清晨的睡夢終於聽見一瀉而下的嘩啦聲,也乾脆甚至近乎施恩似的給了一整天直到隔天下午的額度,可以在雨中踩著水窪,讓家中愛玩水的小狗被淋得一直甩頭不要不要的好過癮。在拖地時,從窗邊不經意滲入雨的氣味,原本令鼻子搔癢的潮濕感,突然想要大大吸它一口的令人暢快。在大漠中水的珍貴之於現今台灣缺水的現況,在同樣封閉的空間裏,水,讓我們有一個希冀在瀑布下大力沖刷洗滌般的渴望。

  • 居家中的閑情

  因為這個疫情的來臨,變得非常有時間去整理之前沒有整理好的居家空間,也跟著在台中的女友和室友一起整理了房子。

  先把鋪在沙發上沾滿貓毛的沙發罩拆下浸泡,這時酒紅的椅墊露了出來,餐桌上拼到一半一千片的月球拼圖也暫時的退場了。把泰式河粉從客廳戶外運動用防磨手套旁歸到廚房的食物櫃、不鏽鋼的料理檯經過刷洗,漸漸透出光亮,從水槽下挖出來的紙盒,打開看是一組乳白色鑲著金邊的三隻玻璃刺蝟點心皿,把它們放到核桃木色的五斗櫃上排列開來,已經忍不住想像用它來裝盛香草冰淇淋,並淋上威士忌點燃,冒出藍色火焰的可口樣子。

  在疫情開始的這個居家時段,大家開始練起廚藝,或是有空做起烘焙,做到鐵手的人就開始搜尋可以網購的目標,吃到目前最好吃的肉桂捲是台中Dotz Roaster多點咖啡的肉桂捲,它的捲體濕潤不乾,接近丹麥或布里但又更多扎實。腰果、杏仁、還有核桃組成的堅果碎,拌上充滿太妃奶油香氣的焦糖醬,從烤盤反轉過來就剛剛好滿佈在澎澎螺旋紋上。外層一咬下脆口,裡面鬆軟,肉桂的靈魂竄了出來。

  另一種口味是奶油糖霜,檸檬汁的清爽中和cream chese 醇厚,用烤箱稍微加熱就能讓風味更完整的呈現,馬上服用,甜讓大腦快樂嗎啡瞬間爆炸釋出,吃著親手包的牛肉湯餃後再來個肉桂捲,分頭滑自己的手機,尬聊最近的病例又添了幾個,襯著The fur.的short stay,隔絕的世界裡反而拉近了人的距離,我們終於從彼此的房間到客廳觀光,說說近況,談論無至關緊要的生活大事。


封面故事-疫苗 股價 與人命

文/劉 燊

 

  自五月爆出華航諾富特、萬華茶藝館染疫事件後,台灣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一時竟大爆發。隨著疫情擴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隨即於五月十九日宣布,全國進入三級防疫警戒。然而,三級警戒實施到五月二十八日仍未見疫情趨緩,染疫與因染疫而死亡的人數持續攀升,疫情指揮中心只得接續宣布三級警戒延至六月十四日;接著又延至六月二十八日。

  就在台灣染疫及死亡人數節節升高之際,有一支股票,竟也因疫情關係而不斷拉升,這支股票叫「高端」。若非疫情更趨嚴重而政府卻遲未採購足夠國外疫苗、且總統蔡英文又宣布將國產疫苗納入防疫所需三千萬劑的總採購量中,高端這支股票恐不致全民皆知。蔡英文於五月三十一日出面說明表示,若無自己疫苗的供給能量,將處處受制於人;因此,擁有自己可供應的疫苗,是國家優先的戰略項目。她還親口為政務官等人員背書說,對於有人質疑可能有炒股不當利益問題,相關財產申報資料都是公開透明,內部清查結果沒有相關政務人員炒股問題。

  • 政府不能放任有心人炒股

  蔡英文對於影響股市的種種因素,不應該不清楚。然而,見微知著,從高端股價的異常推升過程,台灣的股市幾乎已到了沒人在管、放任炒作的地步。

財經股市媒體知名人士謝金河於五月二十七日在他個人臉書就說,比較已經生產數億支疫苗的美國輝瑞,以及還沒上路的高端疫苗,輝瑞股價沒有什麼波動,高端卻漲了近十倍;政府給生技產業很多租稅優惠及資源,但南韓今年前四月快篩檢測及生物製劑出口值超過十一億美元,台灣產值少、「股價卻跳動很活躍」。

  另外,台北市長柯文哲更批評說,台灣因染疫死了上百人,卻不見蔡英文為死者出來開記者會,反而是高端跌停就出來開?

  事實上,從去(2020)年一月的每股29元起算,直到今年5月17日最高點417元,高端上漲不止十倍。但到了5月31日,高端股價開始跌停;即使蔡英文隨後出面召開記者會指出「擁有自己的疫苗是國家優先戰略項目」,這對一家原本屬國內寡占甚或獨占新冠疫苗的公司而言,根本是一種利多放話,卻仍止不住高端的連續跌停。萬一有一般不明究理的散戶投資人聽了蔡英文的說明,隔日就去承接購買高端股票,豈不被蔡英文的對外說明害慘了!

  • 政策堅持納入國產疫苗

  而在輿論各界都急盼並呼籲政府儘速開放經WHO認證的國外疫苗進口、甚至對岸也同意援助國際認可的疫苗之際,蔡英文卻在五月二十六日的民進黨中常會依舊堅持,除由中央統籌外,仍要納入未經三期驗證成功的國產疫苗為主要採購對象之一;且採購時程需至八月底前才累積到貨一千萬劑。這樣的施政價值觀與台灣大多數民心幾乎背離。

  一向標榜人本主義的政府,照理講應該急速對外採購各種可取得的疫苗以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如今卻為了民營企業的疫苗發展,而令國人處於傳染率與死亡率皆再度升高的變種新冠肺炎疫情中涉險嗎?

  隨著蔡英文與中央防疫指揮中心的政策定調,對於政府將高端等國產疫苗納入防疫採購案中、而國外疫苗又遲遲難以進來;民間團體如佛光山、慈濟、與郭台銘的永齡基金會等,更卡在需有原廠證明授權書等文書關卡,而難以直接從代理商處快速取得疫苗;許多民眾逐漸對中央政府產生質疑與不滿。

  從多數人民的心理看,隨著染疫人數日益增加、染疫者猝死的新聞日漸增多,心裡自然日漸不安與疑懼。而防疫最重要的途徑就是全民趕快普遍施打疫苗。原本中央政府早就多次對外說明已採購足額的國外疫苗,但到六月中卻仍只有數百萬劑日、美捐贈的疫苗進來。

  • 背離人心 毫無人本精神

  甚且,多數民眾後來才發現,三千萬劑中有一千萬是要等國產疫苗上市後才採購;而在此政策宣布時,國產疫苗甚至連二期解盲都還未通過。這樣的政策決定,等同將人民的生命與發展國產疫苗綁在一起,完全未把人民的性命安全擺在第一優先!政府惡劣的決策模式,已令愈來愈多的民眾覺得沒有信心與失望;有些人更感憤怒不滿!

  為因應突發嚴重流行疫病所需採購的新研製疫苗,是救命的事;政府不可以扶植國產疫苗產業為名,而在國外已有足量且合格的疫苗時,刻意延誤國外疫苗的採購;更不能假國家重大政策之名,而任令個別公司股價遭逢有心人炒作。政府採行補助、按部就班依據世界標準協助國產疫苗取得國際合格認證,是一回事;而即時採購足額疫苗以建立國內防疫牆儘速減少人民生命財產損失則是另一回事。兩者若綁在一起,則人民的生命安全豈不為了發展國產疫苗而被綁架了嗎?

  民進黨中央執政高層的價值觀如今幾乎與多數人民背道而馳。一個純功利主義思考、甚至只顧少數人或產業私利而不顧全民(包含藍綠兩端支持者)生命安全的中央政府,對比於過去民進黨在野時尚有許多人經常大談伸張公義與人本精神的景況,實是一大諷刺與背離!


封面故事-以愛防疫顧全民 疫苗分配不應大小眼

文/劉東皋

 

  用愛發電顯不合科學依據,但用愛防疫可以!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進入第三級警戒、且確診與染疫死亡者逐漸升高下,六都市長陸續都將防疫說明記者會上網直播。比較之下,主持與防疫能力雖不見得高下立判,但不同市長的個性與主持風格就顯現得很清楚。

  其中,在端午節前,六都中唯一女性市長盧秀燕面對端午長假,一再耳提面命要民眾「以愛防疫」,避免返鄉,成效顯然不錯。而在疫苗分配上,中央實也應公開透明、並以愛心公平做好最適分配,以顧及全民生命安全。

  或許是女性特質的關係,盧秀燕在連假開始前後一再強調「端午為愛不返鄉,守護我故鄉」、要市民用愛防疫等;這些話從盧秀燕口中不斷耳提面命的說出,有點婆婆媽媽的稍嫌囉嗦,卻顯得相當自然;如果是從台北市長柯文哲或新北市長侯友宜的嘴巴講出,聽起來或看起來,都覺得有點尷尬。

  端午連假第一天(12日),盧秀燕在防疫記者會公布確診2例,接著13日為1例、14日也是1例。15日連假結束上班第一天,台中市有2例確診;整體而言,台中疫情在端午節前後已顯得相對平穩,15日當天盧秀燕還公布,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將台中市的疫情風險等級從中高級降為中級。

  • 端午防疫媽媽市長成效佳

  顯示進入三級警戒以來,台中整體防疫佈署與執行水準獲得實質的績效與肯定。市府不是僅靠端節前的口頭呼籲,包括交通、環保、及衛生、民政單位等,也都啟動端午返鄉人潮防疫措施,使得連假防疫過程因應得宜。

而台中整體疫情趨向穩定,也是市府各局處自三級警戒以來,不斷預先防範、公開案號足跡、即時設立前進指揮所進行接觸者廣篩、並建議中央開放企業自行快篩、及協助工業區與精密園區等建立快篩站等。在全體整備投入下,加上市民及業界的配合,終有良好防疫成效。

  • 數量分配陷內線交易疑雲

  不過,在端節連假期間,發生一件疫苗分配不均與疫苗數量通知有「政治內線、資訊不對稱」的質疑風波,引起柯文哲的不滿與侯友宜的抱怨。

  柯文哲認為,中央與高雄市長陳其邁恐有政治「內線交易」,造成資訊不對等。因為台北市直到連假開始前一晚才得到疫苗分配的確定資訊,但高雄市卻早在一周前就發送疫苗接種通知書給地方長者;顯然高雄市早就預知數量而得提前準備與通知,但台北市只能倉促規劃施打對象再依序通知。

  陳其邁雖然聲稱他是以同理心預做準備並非事先得知,然而,疫苗分配的多寡確實影響分配規劃;在尚不清楚分配數量前,到底是要通知85、80或75歲以上長者先打疫苗,牽涉各縣市人口結構、比例與分布問題;而防疫期間公務體系非常繁忙,為節省行政人力,執行上應不可能先送通知書給85歲長者,等發現數量多了才再次通知各區里75或80歲以上長者。反之,若預先通知75歲以上長者準備施打,結果事後分配下來的數量沒有事先預估的那麼多,而只夠85歲以上長者施打,其他事先收到通知的市民,豈不要鬧翻天了!

  • 辯解未偏心 雙北熱區仍加發疫苗

  除了涉及政治內線交易疑雲外,此次中央在首撥分配日本捐贈的AZ疫苗,也引發重高雄、輕雙北的爭議。

  初始發布的數字,高雄市獲撥9.1萬劑、新北8.3萬劑、台北7萬劑,不但引起台北與新北有所抗議,也令專家學者及外界的一陣嘩然。受各界輿論質疑後,原本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還做了一堆解釋,部分綠營立委也站出來硬扯一些護航的話,但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隨即於13日對外說,對於列在高風險的雙北,第一次配送數量會再加發10%。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既知熱區在雙北,染疫與死亡人數也遠高出高雄甚多,為何一開始硬要在比例上多分配給高雄?等到民意輿論大嘩,才來做無謂的解釋與補救的動作?

  • 不分藍綠全民面對防疫戰線

  民進黨二次執政以來,在國家建設資源的分配上,遭致不少批評,有些論者認為,中央對綠營縣市多有偏頗,使得台灣民主政治退轉成了肉桶政治,乃至成了幫派政治。然而,一般國家建設資源的分配,並未涉及性命交關。且新冠肺炎病毒的侵害也不分藍綠民眾,在事關保命的疫苗資源分配上,實不應再分藍綠縣市。

  民進黨在野時,常提出令民眾信服的口號,如施政應公開透明,不能有暗室黑箱作業;緣何自己上台後,處處但見大小黑箱?防疫如同作戰,而且是全民一體的抗疫之戰,中央任何戰略與戰術的策劃和執行,應本於客觀事實、面對實際問題進行規劃,將資源做最適的配置,全民抗疫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如此也才真正能顧及全民生命安全。在防疫作戰上,萬不能師心自用,以免再造成新的防疫破口,置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於危境!


正觀集-公開譴責兒戲學位授予法的蔡英文

文 /林騰鷂

 

  學位授予法自民國24年公布施行至今已有86年,雖歷經十次修正,卻一直是一個沒有被良好執行的法律。例如在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查詢民國107年11月28日公布修正之學位授予法,嚇然看到,是用紅色字標示其生效狀態為:「本法規部分或全部條文尚未生效,最後生效日期:未定」,「本法107.11.28修正之第4條及第5條第1項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定之」,可見至今近兩年半,行政院尚未決定該法第4條及第5條第1項之施行日期!行政院如此怠忽學位授予法修正條文之施行,直視立法院如無物,實在是憲政的大敗筆!

  又學位授予法僅在第18條規定,對以廣告、口述、宣播或其他方式,引誘代寫(製)論文、作品、成就證明、書面報告、技術報告或專業實務報告;或實際代寫(製),或以口述、影像等舞弊方式供抄寫(製)論文、作品、成就證明、書面報告、技術報告或專業實務報告的行為人或負責人,僅科處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鍰。此一罰則過輕,且很少被落實執行!又此一條文也未將上述兩類招攬及實際代寫論文之舞弊行為,科以刑責,實已造成學位論文造假事件,層出不窮,為害社會的現象!

  特別是近年來論文作假、抄襲事件頻傳,並籍由矇騙取得的學位,參與公職選舉,引發社會的側目與韃伐!其中,蔡英文被指假論文,及未取得倫敦政經學院(LSE)博士學位爭議案,自前年9月至今,沸沸揚揚400多天,期間並發生高雄市長候選人李眉蓁在辯解碩士論文抄襲事件時,提到蔡英文總統如果先回應自己博士論文爭議,她也就要依同樣的標準回應。對此挑戰邀請,蔡英文回應說:「鼓勵候選人面對質疑要好好對外說明,相信這個國家還是有一定的體制,可以驗證論文的真偽」。但蔡英文也曾身為總統候選人,卻未面對社會大眾對其博士論文與學位的質疑,親自對外好好的說明,實為偏離基本誠信道德之雙標劣行!

  又在各方質疑蔡英文是否有博士論文,以及如何以博士學位取得政治大學副教授資格時,教育部卻被指控,把蔡英文任教期間升等論文及相關應備文件列為密等,保密期限30年,至民國138年12月31日才能解密。教育部如此不合法也不合常理的作法,不僅讓人懷疑這個國家是否真的像蔡英文所說的,有一定的體制,可以驗證論文的存在與真偽?

  更怪異的是,蔡英文總統在前年9月控告賀德芬、林環牆、彭文正教授妨害名譽案,北檢僅起訴彭文正教授1人,卻稱賀德芬、林環牆教授2人「已盡相當查證義務」,而不起訴。對此,賀德芬今年4月1日上午在立院召開「控訴檢察機關差別待遇記者會」,聲稱她不是合理懷疑,而是百分之一千、一萬、一億的確信蔡英文沒有通過口試、沒有得到博士學位,希望原告蔡英文要求檢察官黃偉再議,把她和林環牆另行起訴,或以她在記者會上,再次指控蔡英文無博士學位之新事證起訴她,不要有差別待遇! 但至今未見蔡英文提告賀德芬,顯見蔡英文總統並不十分在意她名譽的污損,也不關注學位授予法的施行,以及這個國家是否真的有一定的行政與司法體制,可以驗證她博士論文的存在與博士學位的真偽?這實在有虧總統的憲政道德情操與職守!

另學位授予法第16條規定,取得博士、碩士學位者,「應」將其取得學位之論文、書面報告、技術報告或專業實務報告,經由學校以文件、錄影帶、錄音帶、光碟或其他方式,連同電子檔送國家圖書館及所屬學校圖書館保存之。是以,蔡英文未經由學校,而僅藉由總統府管道,遞送其所謂之博士論文給國家圖書館,實屬違反學位授予法第16條上述「應行規定」之非法行為,恐將形成日後權貴人士私送可能是虛假學位論文之門徑,敗壞賦予社會名器的學位授予法!

  對於蔡英文兒戲學位授予法的種種行徑,有識之士應該挺身而出,公開加以譴責!而社會大眾及現今的大法官、前大法官,也不應再漠視、縱容蔡英文這幾年來敗壞憲政,破毀法治,禍害國家的行為! (作者:林騰鷂/東海大學法律系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