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雜誌 - 第 35 期
第 35 期資訊
文章列表
2021年9月 第 35 期 : 台中市長選舉 蔡其昌是盧秀燕的假想敵?
正觀集 封面故事 文化生活 2021空汙論壇 勵志人生
勵志人生-做一個有故事能感動人心的人
圖文/台中市時代青年國際傑人會 創會長 何鴻鈞
真理就是胸中那股永不歇止的愛
一串串感動的故事 一串串感動的生命
- 921震災後,做一個有故事能感動人心的人
9月1日晚上與台中市時代青年國際傑人會會友一起到彰化『生命動能草屋』公益參訪。該『生命動能協會』創始人鍾錦芳老師是我將近30年的老朋友,當時其是顧問公司的經理,而我是機械公司的經理,我們邀請顧問到公司來規劃一系列的培訓課程,因而認識。這麼多年過去,其從一位企業培訓者到創立了生命動能協會,開始做一個有故事的人。1999年921震災區舉辦五年 552場心靈重建送愛送光活動;送20萬顆糖果到非洲辛巴威;愛滋關懷、關懷魯凱兒童;關懷肓生;莫拉克風災茂林鄉學區心靈課程;弘化懷幼院捐款、補湯、藝演、園遊會、圍爐。更將身心靈結合,成立心靈太極學會、道藝武學會,研讀孔孟老莊、曾國藩、胡雪巖和易經…等,培訓約2萬名學員,格局及眼界不斷蛻變。鍾錦芳老師,不僅是一個有故事的人,也是一個感動人心的人。
- 人生與心靈崩塌之際,做一個有故事能感動人心的人
最近台中市時代青年國際傑人會丁香雲會長也特別邀請”老娘就是要這樣活”紀錄片導演朱岩蘭與我們名人講堂線上說法,告訴我們她如何改變自己的人生,更亮麗而有價值,同時帶領一群人勇敢突破自我,活出青春、活力、自信與快樂!為了寫下感動的人生故事,花了多年時間完成了紀錄片,並於2020年8月代表台灣勇奪首爾網路影展特別獎。
電影敘述朱導演帶領一支來自各行各業,由13歲到80歲的老中青三代校友所組成充滿生命力的啦啦隊,拍攝出一群用生命影響生命的『老娘』,展現出世間上最美的風景。這是一群勇敢為自己而活,讓人感動又激勵人心的真實故事。
這期間要不斷練舞,又要突破體力不支,肢體不協調,無法兼顧工作及家庭等困擾。最大的問題是世代理念及價值觀的差異,不斷面對心理上猶豫、質疑及情緒起伏的壓迫。生理身體上的負荷極限,心理上的壓迫,不斷的挑戰信心。但大家堅持要達成目標的毅力,持續的突破不可能任務。經過8年來不斷地磨合,相互扶持,團隊終於產生凝聚力和向心力。這股團結力量,用心堅持的特質是現今年輕世代較缺乏的。但年輕人勇於創新做自己,充滿熱血活力的氣息,也讓長輩們受到感染。
這位空姐導演朱岩蘭說道: 「人生也許不需要智慧,但一定要有勇氣去追夢!」,當她在人生與心靈崩塌之際,回到母校『銘傳大學』,看到場中學弟妹,為了校慶啦啦舞比賽,揮汗專注練舞的神情,讓她活了過來。當下萌生找回昔日校友,組隊參加母校校慶表演。這群充滿熱血的老娘,接著再到全國參加啦啦隊比賽,更意外的以素人身份拍了廣告,流行歌曲 MV、發行單曲,同時開始校園巡迴推廣創意啦啦舞教學展演。朱導演從一位空姐勇敢帶著大家活出令人羨慕的人生,成為一個有故事又感動人心的人。
6月份疫情正嚴峻,台中市時代青年國際傑人會一直在想,疫情之下,為了台灣這塊土地好,從我們的身上,還可以實際做些什麼?我們特別舉辦名人講堂:國民女神賈永婕募數百台救命神器的故事,給我們的啟發。
- COVID-19疫情下,做一個有故事能感動人心的人
前言:賈永婕從善心發想,6月1日決定每日100份愛心便當+鼓勵卡片送給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帶動大家一起來直接關心醫護人員,接著6月10日又從FB得到訊息醫院現在最缺的是高流量氧氣鼻導管全配系統(HFNC),就馬上去解決,再接著6月20日又知道醫院也缺呼吸防護具-PAPR動力空氣濾淨式呼吸防護(給醫護人員使用),乃立即行動解決。
賈永婕說:『能一天內把人生過得多精彩,就別等到明天』。看到賈永婕勇敢掌握每一次的機會,努力做好每一個角色,從藝人-主持人-貴婦-婚紗老闆-三鐵辣媽-行動女神-抓住每一個老天給予的磨鍊機會,翻轉人生,成就真善美的人生,也成為社會上令人尊敬的人。
- 我們從賈永婕身上探索與反思生命的態度與意義:
1.看到賈永婕熱情活力:成就真+善+美的人生。又真又善又美,全身散發熱情+熱誠+熱血,為人真情流露坦誠相處,不吝分享,微笑有親和力,廣結善緣。好事讓更多人參與,號召讓更多人有一起做善事的機會。
2.看到賈永婕勇敢面對:抓住每一個老天給予的磨鍊機會,不斷翻轉人生。
3.看到賈永婕善意發心:突破困難,不斷為成功找對策,說做就做的行動力及執行力。
4.看到賈永婕良好情商及堅持力:即使面對負面的批評,以高EQ回應,用實際行動獲取信任+信賴+依賴,不隨波罵來罵去,更贏得尊敬。
5.從經營企業的角度,這也是善盡企業社會責任創造的附加價值,這並不是當時其行善的初衷,但是有加值的價值。其個人真善美的形象,帶動其精品婚莎的事業正面發展,包括未來演唱會的諸多粉絲。
- 透過分享,服務、學習、聯誼,展現社團的精神,我們可以應用在社團或生活:
1.個人除了生活家庭事業外,還可以做些什麼善行?讓自己的價值擴大。
2.愛心需要團隊-台中市時代青年國際傑人會(簡稱中時青傑人會)是一個國際社會服務性社團,可以做些什麼?推動什麼服務觀點及行動?讓社團的價值擴大。
3.把每一件事情用心做好,全力以赴,發揮行動力及執行力。
4.服務:中時青傑人會創立時,正逢1999年921大地震隔年,我們特別發動捐書,並在埔里及中寮鄉建立了圖書室,供偏鄉學子及鄉民有一個讀書借書的地方。
5.看到賈永婕勇敢掌握每一次的機會,努力做好每一個角色,從藝人-主持人-貴婦-婚紗老闆-三鐵辣媽-行動女神-抓住每一個老天給予的磨鍊機會,翻轉人生,成就真善美的人生,也成為社會上令人尊敬的人。
史懷哲曾說:『真正幸福的人,是那些已經開始尋求,並知道如何服務他人的人』,我們在社會服務團隊中常講,『一個人可以走得快,但是一群人可以走得久。』一個人也可以完成一件事,但是一群人,本著『真理就是胸中那股永不歇止的愛』的精神,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則可以突破萬難,完成一件不可能的任務,甚至是瘋狂的事,成就每一個人生更有意義的不平凡。
我們最近除了推動大眾捐血外,也陸續號召團隊捐贈N95口罩到需要的醫院,對於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表達關切及感謝。也帶動大家參與捐助愛心待用餐給弱勢家庭及貧困老人。
一個人的價值在於他能服務多少人,正面影響多少人。人生需要努力經營、生活需要不斷學習,寫下每一個人感動的故事及人生,讓我們一起做一個有故事的人,做一個感動人心的人。
2021空汙論壇-2050碳淨零排放時代將臨 台灣能源轉型積極跟上腳步
文/劉東皋
由臺灣環境公義協會與中台灣教授協會共同主辦的「2021空污論壇─交通、能源與空污」於九月五日在集思台中新烏日會議中心召開。研討與座談兩大議題包括「交通與空污」及「能源與空污」,上、下午分別由經濟部政務次長曾文生演講「擴大公民參與能源轉型到淨零轉型」、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演講「碳中和時代的挑戰與策略」。
面對2050年碳淨零排放的全球目標,台灣也面臨極大能源轉型的時間壓力。就中央的政策,在廢核之下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成為替代燃煤發電的重要發展方向。而為達到2050碳淨零排放的轉型,社會生活及生產型態恐將大為改變。
曾文生於演講中指出,核四重啟議題在年底公投恐造成人民的不同立場的衝突與分裂,但「重啟核四緩不濟急!」他指出,依據專業意見,核四重啟恐耗時十年,才能發電200億度電,但依據每年離岸風電的建置規劃,約4年即可增加發電達200億度電以上。以台灣要在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時間壓力很大;再生能源與天然氣機組的增加比核四重啟重要。
- 離岸風電遭疫情延誤
曾文生表示,依目前規劃,2025年時,再生能源應會超過核電;雖然今年受疫情影響,離岸風電國外設備製造與人員來台都受到延誤,但明年起會加速進度趕上。2025將完成併網發電。
「2050全球淨零碳排目標將嚴重衝擊台灣產業,」台灣需有所因應。但面對外界及在野黨質疑再生能源設置過慢及民進黨政府廢核政策,曾文生強調,除加速再生能源、光電與離岸風電的建置外,台電也加速天然氣替代燃煤機組的建置。另外,政府也推動民間電廠改為燃氣。
對於中火燃煤機組的燃煤減量,曾文生指出,隨著燃氣機組的增設,未來燃煤機組還會再減一半。天然氣發1度電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約僅煤煤機組的一半;除了燃煤減量,排放的空污改善也同時進行。中火在燃煤減量已全力在做,但隨著台灣用電量的增加,減少燃煤機組後,燃氣是重要的替代能源。
曾文生預估,未來10-15年間,會有許多能源新科技的運用產生,也是台灣電力結構大轉型的關鍵時刻;台電不斷的投資新機組,以替換五成的舊機組,加上台灣用電10年內也將成長25%,時間壓力很大。
- 氣候變遷衝擊全球產業
曾任台灣首位環保署長、外交部長、交通部長與無任所大使的簡又新,如今長期關注國際環保與能源政策趨勢。他在演講中說,在實體風險上,氣候變遷帶來的災害已隨處可見,例如最近的紐約大淹水及前不久發生在中國河南鄭州的嚴重水災,加上台灣在嚴峻乾旱後又發生大豪雨。這些現象一發生後,就帶來嚴重災情。為避免氣候變遷日趨加速,各先進國家都陸續提出在2050年前要達成碳中和政策,英國於2019年率先提出,歐盟隨後跟進,日、韓等國家也接續訂出碳中和時程;今年四月二十二日的世界地球日,總統蔡英文也宣示台灣要規劃朝2050年碳中和目標邁進。中國政府則表示,要在2060年達到碳中和目標。
美國總統拜登除了決定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定,並於今年世界地球日宣布要在2030年減碳一半。簡又新指出,近一個月前的聯合國專家會議推測,至2030年地球溫度恐將升高1.5度,這是地球進入不可逆的升溫臨界點;因此,不少先進國家是緊盯2030,而非2050。時間其實很緊迫,隨著歐盟、美、日各國制訂的碳中和的時程與目標,課徵碳稅必將會實施。台灣新開發的離岸風電,就他所知,有百分之九十九已被台積電訂走,而且遠遠還不夠。Apple公司預計在2030年要求供應商使用綠電,對台灣廠商也將帶來衝擊和影響。
進入碳淨零排放時代,整個社會的生活型態將帶來大改變,包括生產、生活方式。減碳不是只有發電廠、汽機車要減,連火車、輪船、飛機都要進行減碳。挪威已要求2025年後不能銷售汽油車與柴油車;英國訂於2030年不能再賣汽油車與柴油車;美國則訂於2030年四成以上需為電動車。如果現在於學校中教學生學習汽車內燃機的知識原理,學生以後恐將失業。未來,燃煤發電廠應該只會在博物館內看到。全球各大企業紛撤資石化與排碳量大等相關產業,這樣的趨勢,台灣在整體能源與淨零碳排放政策,若未能加速腳步跟上,對台灣經濟發展將造成極大風險。
- 能源政策有階段策略
對於台中火力發電廠的燃氣機組替代燃煤機組的議題,在進入演講與討論前,幾位民進黨立法委員與台中市黨部主委在致詞時,對台中市長盧秀燕遲未同意讓台中火力發電廠天然氣機組儘速通過興建,即多所批評。民進黨立委洪申翰致詞時,對盧秀燕堅持中央需先拆2部燃煤機組後才能增設1部燃氣機組批評說,能源政策需有長期策略考量,不能只重視短期宣傳,而不顧階段性需求。
立法委員張廖萬堅則指出,早在前市長林佳龍時期,就確立減煤增氣的政策,透過中央與地方合作促成中火減煤;盧市府不能只是拿減煤來當選舉口號而無新的作為。民進黨台中市黨部主委、市議員李天生更直接批說,正常程序都是新增燃氣機組再減除舊的燃煤機組,以避免突發供電缺口,如今台中市府以都審卡住中火燃氣機組的設置,實不合理。前立委陳曼麗也指出,來自中國的境外污染源只占中部的15%,中火能4年減煤4成也是相當艱難,尚有其他污染源應解決。
前台中市環保局長、台灣環境公義協會理事長洪正中,對於台中市空污治理的奠基與推動,曾是最主要執行主管。他表示,2014年台中空污問題即成為民眾關心的焦點,林佳龍擔任市長時,在2016年制訂生煤管制自治條例通過後即要求中火減煤,台中市並執行86項全市改善空污措施,市內空污成效自此有了大幅改善。但持續至今,仍有交通空污問題及新能源政策受挫,天然氣替代燃煤的空污改善政策執行上遭遇困難,在執行上都亟待突破困境才能進一步改善空污。
- 空氣換新有淵源前因
隨著盧秀燕競選市長及上台後高喊「市長換人空氣換新」口號,台中市空污的下降似都成了盧秀燕的功勞,但洪正中從他擔任環保局長的專業角度看整個過程,他認為,台中空污治理的基礎是在林佳龍時期打下的,隨著中火後續依自治條例逐年減煤,加上其他交通移動污染源與企業燃煤空污的改善,空氣品質才得以提升;盧秀燕上台後並沒有更多具體新作為,只是依據過去所訂定的自治條例加以執行,在其他污染源的執行也未做得更好,反成了空污治理改善的收割者。盧市長更應對空汚改善沒有實質作為,向台中市民道歉!
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黃正聰表示,該協會區分多個委員會,環境也是主要委員會之一;他自己曾擔任台中市研考會委員之一,了解當時洪正中擔任環保局長期間,配合林佳龍空污治理政策,擬訂及執行各項前瞻性策略,全面針對固定污染源、移動污染源、農業污染源提出各項計畫,才逐漸累積空污治理成果。
- 出席與談研討深入
如今,中火減煤已達具體成效,是自始有其政策制訂與逐步落實的發展過程,隨著2050出碳淨零排放的全球共識,台灣空污治理必須進入更全面的規範與新階段。包括能源政策的轉型、與生活型態的改變等。
今年空污論壇受疫情影響而延後舉行,現場並進行防疫規劃。不過,包括演講者,參與座談與研討的學者專家仍然踴躍出席,深入研討。上午場的議題「空污與交通」,由國立成功大學環工系蔡俊鴻擔任主持人,引言人包括交通部台灣鐵路局副局長馮輝昇談「環島鐵路電氣化節能減碳再進化」、交通部航港局船舶組長劉嘉洪談「推動船舶使用低硫燃油政策及成效」、行政院環保署空保處長蔡孟裕談「移動污染源空氣污染排放量趨勢變化及改善成效」;以及經濟部工業局副局長楊志清談「近年來全國電動汽機車推動情形」。與談人則包括洪正中、財團法人台灣智庫策略長王義川、交通部科技顧問室簡任技正劉建邦、中興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盧昭輝、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理事長劉志堅、崑山科大環工系教授許逸群主任、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蘇勲璧、中國醫藥大學公衛系副教授林子賢。
下午場議題「能源與空污」,由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主持,引言人包括台電公司電源開發處長周如卿談「天然氣火力發電廠推動情形及其困境」、中油公司發言人張瑞宗談「國內天然氣市場現況與發展」、豐興鋼鐵公司勞工職安衛生處代理處長趙桓丘談「鋼鐵業的燃料轉型」、經濟部能源局能源政策與規劃組長莊銘池談「我國能源轉型」、環保署環管處副處長黃偉鳴談「溫室氣體減量、碳稅、碳關稅等政策工具」。與談人則有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張皇珍、台電公司環保處長溫桓正、中油公司天然氣事業部副執行長陳世宗、崑山科大機械工程系教授陳長仁主任、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黃正聰、台灣環境公義協會監事暨生態保育組召集人陳炳煌、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敏玲、環基環境永續公司董事長卓英仁。
文化生活-盧世祥寫「我們台灣人」探討台灣國民性格
文/劉東皋
誰是台灣人?又何謂台灣人?資深新聞人盧世祥先生新近完成著作「我們台灣人」,副標題「台灣國民性探討」,他綜理文獻,引述自17世紀以來各方對台灣國民性的觀察與分析,並透過個人從事新聞工作數十年的經驗及觀察,從文化、政治、媒體、財經、宗教、生活等,構成他對現時台灣國民性的整體分析與診斷。
盧世祥寫此書的目的在探討「我(台灣人)是誰?我從何來?」的深層意義。彭明敏教授在序言指出:「今後要寫此主題者必先從看此書開始,且代代台灣人也非看不可。」
「我會去到哪裡?這是許多宗教家和哲學家嘗試回答的,非我所能,至於我是誰、我從何來,至少是個人所應該、也有能力探究的。」這是盧世祥的自許。2015年、2018年,他曾分別出版「多桑的世代」、「台灣的恩人群像」,加上這本「我們台灣人」,即是他藉以探討「我是誰、我從何而來」的人生基本問題。
- 三部曲探討我從何來
三本著作的書寫,構成盧世祥的「台灣人三部曲」,盧世祥更稱,「這也是一個台灣新聞記者的懺悔錄。」這句話的深層意義在於,盧世祥自幼好學深思,但在台灣戒嚴禁錮思想的年代,他對台灣的認識,仍極受侷限偏誤。大學畢業進入新聞界工作後,再前往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深造,眼界與心靈才真正釋放打開,而重新對自己與台灣家鄉有一番不同的認知。
他探討台灣的國民性,先從台灣的國民組成著手,開宗明義即先討論國民性及「台灣人是誰?」的真實意義;並引述自17世紀以來,各方對台灣國民性的觀察與分析。
盧世祥指出,日本長期特別重視國民性議題,官方長期以調查方式進行研究,除日本國民之外,也擴及其他國家社會,並做跨國比較。他引述400年前荷蘭牧師干治士(Georgius Candidius)以「友善、忠實、善良、好客」描繪那時的「福爾摩沙人」;也引用蔣渭水的話說,台灣人「迷信深固、頑迷不悟」、「智慮淺薄、只圖眼前小利」。
- 環境與文化塑造不同性格
蔣渭水和干牧師相隔數百年,指涉的「台灣人」,自然是不同時期的社會對象。盧世祥也表示,現實上,今之台灣國民組成多元,各族群來到美麗之島時間有先後,所占人口比率有高低,但都是組成「我們台灣人」的重要元素。
盧世祥認為,各族群有各自文化與性格,為適應環境而演變,也與其他族群交流互動,並受東西洋文化影響融合變化發展而成台灣文化與國民性。台灣史觀與文化應建立在台灣這塊土地之上;南島、漢、東西洋文化都是構成台灣文化的一部分,國民性探究也要以生活在這塊土地的台灣人民為立基。
探討不同國民性的著作,除了在小說、電影、文學中多有表現外,學術研究也不少,如班乃特(Ruth Benedict)的「菊花與劍」、威廉.萊德勒(William Lederer)與尤金.伯迪克(Eugene Burdick)的「醜陋的美國人」、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及李喬的「台灣人的醜陋面─台灣人的自我檢討」、李亦園與楊國樞合著的「中國人的性格」等。10餘年前過世的美國知名政治學者杭廷頓(Samuel Huntington)也寫過一本「Who are we」(中譯:誰是美國人)。在中國仍處中華民國初年時,倡導改良國民性的知識份子,盧世祥則舉梁啟超、魯迅、胡適為最具代表者,其中,梁啟超被視為改造國民性的奠基者。
- 國民性可以提升改變
國民性格會隨著時間與環境的演進而改變,現今台灣人的整體性格及社會現象,盧世祥認為,台灣人一般而言友善溫和,但不講求群己關係,公德心不足,在公共場合的言行舉止,令人難以恭維,諸如「隨地丟垃圾或吐痰、路邊紅線停車到處可見、開車左轉搶先行、焚香燒紙錢污染空氣、製造二手菸、在公車捷運高鐵大聲喧嘩講手機、公寓頂樓違建加蓋等,人們若干表現,仍有如後進社會。」政治、社會、文化仍有不少地方「還須台灣人一起努力改進」。
盧世祥期待,一如馬丁路德致力於宗教改革,而對德國文化、歐洲及人類文明產生重大影響,他所強調的公民文化素養,對台灣更上一層樓,讓人與山川一樣美,使美麗之島實至名歸,才是關鍵。
盧世祥曾任台灣主流財經新聞媒體探訪主任、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及廣電相關財團法人董事長,自台大學士、政大碩士畢業後,於工作後再前往美國柏克萊加大深造。他從多元族群與文化融合、立基於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台灣人」探究台灣國民性格,誠如彭明敏教授在序言中所說,是台灣人書寫台灣國民性的首創之舉。
文化生活-紙風車劇團 三國奇遇記 首演在台中
文/劉 燊 圖/台中市文化局 提供
疫情趨緩降級後,台中市政府為振興藝文產業,邀請「紙風車劇團」在9月4日於中山堂接力演出兩場「三國奇遇記」,這也是疫情警戒降級後的全台巡演首場,讓「希望」從台中出發,別具意義。
市長盧秀燕表示,防疫期間大家悶壞了,三級警戒期間藝文活動停擺,對產業造成巨大衝擊,市府第一時間推出藝文紓困計畫,降級後除了振興經濟也要振興藝文。
台中市政府從邀請全國最受歡迎的紙風車劇團表演開始,啟動藝文產業的振興。為了維持演出現場防疫安全,所有的演出者及行政人員都接受Covid-19快篩檢驗陰性,才得以上場表演。演出也遵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防疫指引。
「非常感謝溫暖、貼心的媽媽市長!」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創辦人李永豐說,四個月來劇團取消200多場演出,對劇團造成很大影響。感謝盧市長的邀請,讓劇團在疫情降級後的第一場演出從台中出發,並用梅花座的方式讓孩子們在安全的環境下欣賞演出。
文化局指出,「三國奇遇記」取材傳統文學作品「三國演義」,帶領大小朋友穿越時光回到公元二世紀,重現著名的「黃巾之亂」,融入現代人物角色和時空交替的創意,顛覆觀眾對歷史故事和人物的印象,同時讓小朋友體會友誼與和平的重要性,以及面對困難時如何冷靜以對。
文化局自8月起陸續推出兒童藝術節、逍遙音樂町和傑出演藝團隊演出,未來還有百餘組街頭藝人演出及年度盛會台中爵士音樂節等,多元類型的表演活動輪番上陣,超過百場演出精彩呈現。各場活動均將依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疫規範落實防疫,文化局也將提供演出人員進行新冠肺炎快篩,守護觀眾和演職人員的安全。更多詳情請上文化局官網(www.culture.taichung.gov.tw )查詢。
封面故事-林佳龍選新北市或台中市長?
文/劉東皋
前台中市長林佳龍自辭去交通部長後,回台中再度沉潛,透過光合基金會舉辦公益之行勤走基層。他的公益之行明顯和前高雄市長韓國瑜不同,林給人的感覺仍依照既定的目標在走。不過,林佳龍的目標在哪裡呢?是參選新北市長?或回鍋與盧秀燕再戰一回?還是靜待內閣改組回中央?回到中央,已擔任過交通部長的林佳龍,難道要接閣揆嗎?
綠營人士對於林佳龍的動態有各種看法。有的人認為他可以去戰新北市,但正國會與了解林佳龍的人認為,這對林佳龍而言,並非恰當之舉。林佳龍耕耕台中十多年,尚有自己的基礎人脈;到新北則對地方完全不熟,既要到處拜託別人,面臨的又是國民黨最強棒侯友宜,恐怕會被當砲灰。
與其參選新北市長,不如就在台中與盧秀燕再戰一回;林佳龍終究擔任過台中市長,既有地緣基礎,也了解市政建設的良窳,盧秀燕即使目前聲望高,但選戰一旦開打,藍綠選民應該會各自靠攏。且盧秀燕哪些地方沒做好、哪些地方是她市政的罩門,林佳龍團隊應該更容易分析及了解。
另有一說則認為,林佳龍可以再回內閣,甚至擔任行政院長。不過,若是在年底公投後、明年二月更換內閣,林佳龍接任行政院長,必然要全台為2022參選者輔選,此時去接行政院長,對林佳龍也不利。終究他在台中市敗給盧秀燕,又因太魯閣號事件辭去交通部長,輔選過程恐怕還會有些綠營同志不能認同。
然而,如果林佳龍再戰台中市,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這一關恐不好過。蔡其昌要不要參選台中市長,雖尚未親口表態;但對蔡而言,若要參選,兩人必將再經一番初選廝殺;若蔡不選,他還有意願以立法院副院長身分輔選林佳龍嗎?蔡其昌來自原台中縣區,不輔選說不過去,要輔選,則恐怕心裡過不去。
再戰2022台中市長,雖然對林佳龍而言,有「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站起來」的砥礪作用,但除非盧秀燕或其團隊未來一年犯了什麼驕兵大錯,否則,將比他第一次對戰胡志強還辛苦。
另一個可能的情況是,內閣改組時,在英系與正國會的保舉合作下,林佳龍先去接任行政院副院長,既是沉潛,也是另一番歷練。或許,外界必然仍會有眾多雜音,但蔡英文這一屆似乎比較不在乎外界的各種批評。至於台中市長參選人,如若蔡其昌不選,何欣純或許就是蔡其昌與林佳龍二人可共同輔選的最大公約數。
封面故事-台中市長選舉 蔡其昌是盧秀燕的假想敵?
文/劉東皋
台中市長盧秀燕與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難得在疫情趨緩後同框參加8月26日黎明公園藍球場啟用活動,卻因盧秀燕未請蔡其昌致詞引起一場小風波。蔡其昌事後受訪時說,盧秀燕施政滿意度都破八成了,對自己要有信心,別將他當假想敵。雖然事後盧秀燕表示已在致詞時一一點名感謝蔡其昌及多位立委的共同努力,若覺得有所不足,她表示歉意。但從現實面看,蔡其昌確實應是盧秀燕的首要假想敵。
- 盧秀燕民調高 綠營恐陷苦戰
地方政壇討論綠營可能挑戰盧秀燕的人選,主要為蔡其昌、前市長林佳龍、及立委得票數第一的何欣純。不過,自林佳龍因太魯閣號火車重大事故辭掉交通部長後,美麗島電子報所做的市長選舉支持度,即排除了林佳龍。美麗島電子報董事長吳子嘉曾表示,林佳龍應會在內閣改組後重回行政部門,而不會參選台中市長。
八月二十日美麗島電子報再度發布盧秀燕整體施政滿意度與信任度、支持度民調,盧秀燕整體施政滿意度達80.6%,信任度更高達81.8%。如果與蔡其昌對決,盧秀燕支持度達63%,蔡其昌僅17.6%。若與何欣純比,則盧達64.2%,何只有15.2%;如對上立委張廖萬堅,則為68.4%與10.9%。綠營三人中,雖然都遠落後於盧秀燕,但仍以蔡其昌最高。其次,近日TVBS公布的六都市長滿意度民調,新北市長侯友宣與盧秀燕分居一、二名,盧的滿意度達68%;有6成3支持她連任。顯然,2022不論民進黨推派誰出來參選台中市長,都是一場艱辛苦戰。
不過,蔡其昌在疫情趨緩後,仍即以立法院副院長身分努力勤跑台中市,且有別於過往只專注在甲安埔或原縣區,如今是用力的跑全台中市。如果說他不想選台中市長,恐有違他的本意。他也曾說,目前他還未宣布參選,因此支持度民調偏低;但他認為,藍綠市長對壘,台中市一向是五五波。言下之意,選戰正式開打後,藍綠應會各自歸隊。
蔡其昌一直不宣布是否參選台中市長(或至少宣布參與民進黨台中市長初選),與其過去對於參選台中市長意願的直率表態,有相當大的落差。或許,民進黨中央執政後,他已貴為立法院副院長,思考層次已有所不同;也或許外部傳言內閣將會改組、事涉改組的人事布局導致黨中央壓下每個人的意願表態時機;另外,更可能是因目前盧秀燕民調支持度高,而中央防疫措施、疫苗採購政策與振興券方案執行引起眾多人民不滿;大環境不利於蔡於現時表態。但不論如何,他仍會是盧秀燕最可能的假想敵。
- 與過去的直率表態有落差
然而,以盧秀燕的高信任度與高支持度,就算是將蔡其昌當做假想敵,也不致不敢讓蔡其昌在公開場合上台講幾句話。推想最有可能的情況,是因現場來了多位立法委員及地方民意代表,且後續又有蔡其昌的上台活動,為節省整體流程時間,所以主辦單位將所有來賓致詞都免了。不過,蔡其昌終究是副院長,有代表立法院的身分,非一般立委,讓他以副院長身分講兩句話不為過。當然,也可事前和他溝通,致詞最好控制在兩、三分鐘。免得總有民代一上台忘情講起話來便「落落長」,常讓主辦單位在台下急得滿身汗。
屬蔡其昌嫡系的台中市議員施志昌對於蔡其昌是否決定參選台中市長,受訪時說,這要問蔡本人。但蔡早先又回媒體說,不要再問他要不要選了;看他的動作就好。至今,蔡其昌好像只能用「身體語言」表達他的參選意向,有口卻不能開。
而依施志昌的個人意見,他認為,蔡目前在副院長的位子,可以有更大範圍與條件服務台中市民。如果民進黨要派出台中市長的參選人,他希望是原縣區的人出馬;因為台中自從直轄市長選舉以來,胡志強、林佳龍、盧秀燕三任市長都是舊市區出身,建設與大型活動大都專注在舊市區,他希望未來市長能由原縣區人士出馬,更能關注原縣區的發展。
- 蔡其昌不說 動作卻很大
依施志昌的個人意見,目前民進黨原縣區出身的立委就剩蔡其昌與何欣純才有機會和盧秀燕一搏。且若依其所言,則似意有所指的指出,民進黨最後可能出線的市長參選人,就不會是還想重新出發的林佳龍了。
種種跡像來看,盧秀燕最有可能的民進黨市長競爭對手就是蔡其昌與何欣純。但蔡其昌自「假想敵」事件後,又三不五時到台中參加活動,還跑到台積電中科廠喊話「保證全力協助台積電中科擴廠」,這些應屬行政院長級或總統級才會宣布的大聲話,既由蔡其昌口中喊出,顯然他是有備而來;而蔡其昌有這些大動作,就不能怪盧秀燕視其(昌)為最大假想敵了!
正觀集-蘇貞昌應遵守行政程序法 發現金紓解人民苦難
文 /林騰鷂
蘇貞昌原要依去年三倍券模式,印發五倍振興票券,但因有強迫挨餓民眾花錢參與振興之意味,不僅違背7成以上民眾要求普發現金之民意,也與民進黨立委陳明文、羅致政、蔡易餘、莊瑞雄、陳瑩等人原先要求發現金之主張大相徑庭,而綠委高嘉瑜則批振興券離人民太遠,遠水救不了近火,也盼發現金,但蘇貞昌仍執意採取換發振興票券作為。
八月中旬,他的「五倍券」規畫方案,遭到「許多民眾受疫情衝擊,哪來一千元換?」之質疑,蘇貞昌乃提出經濟弱勢的109萬人,不用拿一千元來換,由政府直接匯入帳戶補貼,但仍受到黨內、外立委之反對,因今年逾9百萬領取紓困4.0的民眾,仍要支付一千元,才能獲發五倍振興票券!
蘇貞昌至此仍未作罷,又提出今年領取政府現金紓困的農、漁民、計程車司機、領隊導遊、自營工作者、無保勞工、攤商小販、申辦勞工紓困貸款之民眾、強制停業勞工、無薪假勞工與失業勞工等丶領有家庭照顧防疫補貼的0-12歲嬰幼兒及兒童家庭、國高中身心障礙學生家庭、部分工時勞工及其他受疫情影響工作的族群(如領取尋職津貼的應屆畢業生)等,也可以不用拿一千元來換振興票券!
但如此擴大不須負擔千元民眾之人數,已超過一千萬人,幾近台灣人口半數。造成五倍劵有一半國人免付,另一半國人卻須支付千元之荒誕情事。又因預先發放一千元給千萬民眾之區別程序繁瑣龐雜,行政成本非常高,導致社會更大的紛擾與質疑。最後在民進黨黨內各派系立委發出聯合聲明,大肆反彈,及蔡英文總統出面干預下,蘇貞昌才在最後讓步,將其一意孤行之政策翻盤,拍板定案民眾全部不須用千元來換取振興票券。
從蘇貞昌上述一而再、再而三髮夾彎之換發振興票券作為,顯見其施政計劃、整合能力薄弱,嚴重背離民意!而更加不當的是,他也公然違反行政機關應遵守之行政程序法!
行政程序法是一部有很多法治國靈魂條款的法律,蘇貞昌是法律人,自應知悉並遵守!該法第4條明文規定:「行政行為應受法律及一般法律原則之拘束」,同此,行政院發放振興票券的行政行為,除應受法律拘束之外,也應受一般法律原則之拘束!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第九條規定之紓困、振興措施究應發放現金或振興票券,涉及行政裁量,應依行政程序法第十條規定:「行政機關行使裁量權,不得逾越法定之裁量範圍,並應符合法規授權之目的」為之。行政程序法第十條為重要的「一般法律原則」,是法治國的靈魂條款,意在宣示行政機關沒有完全自由或任意的裁量權!
又如若還有立委賴士葆所質疑,仿照去年透過社群媒體、圖卡懶人包、網路行銷宣傳活動、辦理記者會、影片拍攝與媒體宣傳三倍券之模式,濫花人民血汗納稅錢、養網軍之情事,則有恣意濫用行政裁量之違法責任!
另審計部剛送立法院的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指出,關於三倍券經濟效益,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僅以假設每人平均消費金額為5800元,推估能創造1352億元消費效益,完全沒有資料可以佐證。而國發會委託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及台灣經濟研究院辦理「振興三倍券之經濟效益評估」,也表示因缺乏消費端調查資料,各通路、類別、消費品項佔比無從得知。是以,行政院不尊重審計機關及主要經濟智庫意見,自稱三倍券帶來千億元經濟效益,為發放五千振興票券理由,顯然違反行政程序法第八條所規定:「行政行為,應以誠實信用之方法為之,並應保護人民正當合理之信賴」之「一般法律原則」!
行政院擬斥資1300億元發放「振興五倍券」,也不符合行政程序法第七條所規定,行政行為應依妥適、必要及合宜之比例原則!因立委賴士葆估算,發「振興五倍券」之行政費用恐高達136.5億元,幾近上次三倍券之6倍及此次振興金額的10%,嚴重違反行政程序法所規定的比例原則!
綜上,蘇貞昌應尊重民意,遵守行政程序法,速發現金,紓解人民疫情苦難,如未及時發放現金,而有怠忽職守,造成人民生活苦難情事,則其所應負的司法罪責,將難以迴避!(作者:林騰鷂/東海大學法律系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