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雜誌 - 第 41 期

2022年6月 第 41 期 : 交通‧建設 哼哈二將 葉昭甫 陳大田 共構台中新象

■ 正觀集

■ 封面故事

■ 選情觀察

■ 藝文人生

■ 中論

■ 教育圈

■ 發 行 人:劉東皋

■ 總 編 輯:劉 燊

■ 主編輯:閻鳳婷

■ 特約撰述:楊文琳

■ 發行單位:中報雜誌社

■ 社址:臺中市西區五廊街29之4號6樓之4

■ 電話:(04)2223-5576

■ 信箱:[email protected]

■ 編印:鏵威有限公司   台中市西區五權一街76號 (04)2378-1569

■ 中華民國111年6月出刊

■ 定 價:每份48元

■ 劃撥帳號:22778405    戶名:中報雜誌社

正觀集-法制不義下的青年悲歌

文/林騰鷂

行政院主計總處5月10日公布薪資統計指出,今年首季經常性薪資雖增2.71%,但由於薪資增幅追不上物價漲幅,使得首季「實質經常性薪資」年減0.1%,為近六年同期首度負成長,造成低薪青年的生活困境!

更慘的是,許多青年無業無薪!依據行政院主計總處最新統計,4月的平均失業率是3.66%,但20至24歲青年失業率卻高達12.48%,是平均失業率的3.4倍,而15 至19 歲者之失業率為8.11%,25 至29 歲者失業率為6.10%,也均遠高於平均失業率,顯示臺灣社會青少年無業、無薪的苦難情況!

又由於勞工法制的不義,更加劇臺灣青少年的生活苦況!6月13日中國時報記者葉書宏,在「草案送進行政院 最低工資法卡關4年」報導中,指出蔡英文於2016年總統選舉期間提出制定《最低工資法》,盼透過立法改變目前基本工資審議程序,提高審議的議決位階,穩定明確的調整最低工資,保障勞工及其家庭最低生活水準,但勞動部2018年提出《最低工資法》草案,送入行政院後,即石沉大海,顯示蔡英文政府並非渠所自詡的「最照顧勞工、最重視勞工權益」的政府!

此外,公司法制的不義,也使臺灣青少年勞工淪為公司不屑董、監事剝削的對象!當前我國公司治理的最大弊病,是透過法人董事,掌控董事會,指派公司副總及各階層經理人人事、主宰財務及業務的經營。曾任金管會主委的顧立雄,對此就曾表示,法人董事的雙重角色會有利益衝突的問題,要設法管理!

但2018年8月公布之《公司法》修正條文,卻未能通過攸關強化公司治理的廢除法人董事規定,以致法人指派之董事,在治理公司上並不像自然人一樣的要承擔虧損,而在現時公司多無勞工董事參與的情形下,公司董事利益衝突的道德風險,危害勞工權益的現象,也難以排除,特別是在公司虧損,勞工要減薪、放無薪假的情形中,董事還可領取千萬元以上的酬金!

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落實「企業民主」理念,在1976年時,就通過了《勞資共同決定法》,規定勞工對於(1)工作規則;(2)工作時間、休息時間之分配;(3)工時的延長或縮短;(4)薪資結構、發薪的方式、時間及地點;(5)休假安排;(6)監督員工行為及績效之方法;(7)防範職業災害及職業病;(8)員工福利設施及制度;(9)員工宿舍;(10)計薪原則及方法;(11)員工建議方法;(12)招募新員工的廣告與程序;(13)對員工的問卷調查;(14)調職及解僱的原則,均有與資方平等的共決權!

但45年過去了,我國至今仍不制定這個落實企業民主的法制,以致「公」司淪為「私」司!公司的資金、勞力、土地、原料都是取自於社會的資源,其內部治理及獲利分配,本應由出力的勞方與出錢的資方共決,而不能任由資方董事、經理人等之公司代理人,獨裁壟斷,以避免現時公司運作上所常發生的董、監事干犯背信自肥罪行,侵害勞工權益!

另教育法制的不義,也造成許多青年教師與年輕博士的流浪苦難!臺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6月7日在【大學快報第348期】中,認為教育部日前發佈的「專科以上學校進用編制外專任教學人員實施原則」,保障顯然不足,甚至有將專案教師「免洗筷化」、「用完就丟」的爭議,特別是該辦法,對待專案教師顯未提供充分的勞動保障,而且低於一般勞工或教師的標準。臺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因此呼籲勞動部應主動將全體公私立大專編制外教師一律納入勞動基準法的適用對象,而教育部的相關辦法也該在這基準上更加完善,而非藉由發佈辦法,讓專案教師淪為「付點錢,就可隨意用完就丟」的「免洗筷」!

事實上,在去年7月15日,監察院即針對專案教師權益保障及法制化的缺失,糾正教育部,並促請該部與勞動部確實檢討改進,但至今也如石沈大海,毫無改善消息,以致許多私立大學淪為「學店」!依監察院「調查報告」,106至109學年度全國大專校院分別聘任2,705、3,097、3,412及3,747名專案教師,各占當年度全體專任教師數的5.91%、6.85%、7.64%及8.45%,有逐年增加趨勢。甚至有大專校院的教師,高達八成是專案教師,大量以編制外專案教師替代,以長期壓低編制內專任教師員額,侵害青年教師與年輕博士的工作權益!

由於上述諸多法制的不義,譜下了許多當代青年悲歌,也使賴清德副總統今年4月回其母校成功大學演講時,獲知有超過40%的學生選擇當「躺平族」的淒苦民調!(作者:林騰鷂/東海大學法律系退休教授)


封面故事-交通‧建設 哼哈二將 葉昭甫 陳大田 共構台中新象

文/劉東皋

盧秀燕四年前競選第三屆台中直轄市長時,就以「沒有開工的要開工、沒有完工的要完工」做為政見訴求之一。要達成這項目標,交通、建設兩大局的最高主管篩選便顯得特別重要。盧秀燕分別找來胡志強時代就在交通局與建設局任職的葉昭甫與陳大田直升局長,近四年下來,部分局處長雖有所更替,但葉、陳二人穩坐主位,顯然表現獲得盧秀燕相當認可。

四年來,台中市的開工與完工任務是否有達成盧秀燕給定的目標?葉昭甫在接受專訪時表示,在市府可執掌所能掌控的範圍內,應都能依計畫推行;至於市府未能掌控、需報請中央審查核定的計畫,則只能在儘可能的範圍內全力落實。地方政府也無法去催促中央,但「路對了,總能走到終點」。這話有點耳熟,應該是聽了證嚴法師的靜思語。

  • 捷運提前規劃以符都市發展

交通局雖然有一半業務與工程有關,但有一半都是地方事務性或服務性工作;除了滿足地方道路燈號設置、交通的順暢外,交通局近四年來最重要的兩大任務,就是捷運路線的規劃、以及uBike的廣佈。對於台中人而言,一條捷運綠線終究是不夠的,許多民眾仍有轉乘公車與騎乘uBike的轉運需求。其實,更重要的是,捷運藍線動工與其他捷運路線的規劃,是台中能否真正進階現代化都市最重要的交通建設。

過去在林佳龍擔任市長時期,交通局廢除胡志強時代的BRT,改以規劃捷運為主。但葉昭甫對此感到遺憾。對於林佳龍與前交通局長王義川所說的,如果蓋BRT,中央就不讓台中蓋捷運的說法,他難以認同。胡志強時期就在交通局的葉昭甫,很清楚當初設置BRT是要即時解決台中市日益發展的交通需要,待民眾搭乘大眾運輸的習慣養成後,捷運仍可取代BRT。

否則,一條捷運從規劃開工到通車,動輒花費10年,難道要市民慢慢等待嗎?目前交通局除了同時進行捷運橘線(機場捷運)、紫線(屯區捷運)的規劃送審外,也將在七月再推出六條主要幹道的幹線公車,以提升民眾搭乘公車的便利性與舒適性。結合uBike各場站的轉乘,促進民眾搭乘大眾運輸的音願與頻率。

  • 電動輔助自行車上陣

台中市長盧秀燕特別針對有需求的市民推出YouBike2.0E電輔車,目前除已設有1107站的uBike,也在部分場站設置150台電動輔助自行車,預計年底再增設150台。葉昭甫表示,未來會再視各場站電動輔助自行車的使用狀況進一步評估增設的規模。

 整體而言,台中市想要成為國際型都市,除了招商引資、提高公共設施品質外,捷運與快捷大眾運輸系統的建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年輕時、民國八十年曾在台北捷運局捷二隊任職的建設局長陳大田,對於台中捷運有一份說不出來的遺憾。民國八十五年他從台北調回台中市府,本來是要為台中捷運的建設做準備,結果一等二十多年,捷運綠線才動工,直到去年完工通車。但他在二十多年來經過建管、土木、景觀、公園等各單位歷練後,也歷經林佳龍時代的沉潛,再回市府建設局已是局長身分。不過,提到台中市的交通願景,他仍充滿非本身業務的熱忱,認為台中市未來隨著捷運一條條建設,路面上交通規劃也將如國際大都市一樣朝向立體化發展。

 然而,新近才通過中央環評的捷運藍線,即使很快動工,也要耗費至少十年的時間。但現在不做,以後再做遷延更久。這也是盧秀燕堅持該動工的就動工、該完工的全力完工;而該現在就規劃的,哪怕是一、二十年後才能成形,現在也要去推動。

  • 馬卡龍將成亮點公園

建設局的績效,百分之九十以上,就是要完成盧秀燕動工與完工的目標除了道路燙平專案、公園建設美樂地計畫等。盧秀燕另特別重視的三大建設包括水湳經貿園區的會展中心、綠美圖、與台中巨蛋等,前二者已開工按期程興建,巨蛋則將在6月29日開標,預計在下半年即可正式開工。

一座大都市要顯得雍容而不擁塞,最重要的是公園綠地的廣佈與規劃,台中美樂地計畫的公園建設,受到眾多市民肯定。預計七月完工的太平區馬卡龍公園目前成了眾所矚目的一座台中亮點公園。公園面積約3.15公頃,過去曾是河灘地、掩埋場、閒置空地等,最後才改為公園用地。

馬卡龍公園透過工程技術及地景土丘的型塑,規劃有特色遊戲場、寵物活動區、中央草坪、藍球場、體健廣場與防災滯洪池等,加上富創意的陽光公廁,預計將成為功能齊全、設施最好玩的特色公園。如在塔型遊戲場中有一座全國戶外最高的溜滑梯,高達11公尺。另有立體繩網、滑竿、曲線攀爬架等具挑戰性的遊樂設施;很適合老、中、青朋友及親子闔家遊憩。

  • 中央公園建設機場意象

位於水湳經貿園區的中央公園,也將於今年動工設置大型遊戲場,整體場域以飛機與飛行意象作為規劃重點,以呼應水湳舊機場的意象。預計將於112年上半年啟用。另將興建一座中央公園遊客中心,將設有沉浸式體驗區,其中AR互動體驗區是全台唯一的戰鬥機模擬體驗;並設有水湳歷史典藏驛站及一冰原劇場。遊客中心預計九月底會進行第一階段的開幕,整體開幕時間則在112年上半年。

比較特殊的是,建設局也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合作,6月20日雙方已簽訂MOU合作備忘錄,未來將長期合作,在中央公園打造中部低海拔植栽展示區,及特有植栽培育和採種基地,不但具有景觀、環保功能,也將成為重要的環境教育場域。

科博館與建設局長期合作的具體內容包括,協助園區整體植栽規劃、建置中央公園苗圃作為育種使用、進行植物採種育種與生態調查研究、舉辦相關環境教育活動推廣公園生態教育及永續環境教育等,並針對志工進行植栽解說能力培訓。

  • 與科博館合作打造植栽基地

早在胡志強市長時代,科博館就常與市府有共同合作,除了綠園道植栽的認養外,在科博館旁西屯路面的優化,建設局也會給予協助。另外,新近科博館也認養交通局在科尃館公車站的站體美化,以侏儸紀風格彩繪,充滿童趣。此次中央公園植栽培育與環境教育的共同合作,開啟了雙方更長久合作的緊密關係。

許多重大道路建設的「打通」,其實困難處不在路面的打通,而在人為障礙的「打通」。如大智路的打通,陳大田上任局長後協助市長盧秀燕與屋主溝通,在彼此各退一步、取得補償費共識後,終能動工打通。市政路打通一案延宿了一、二十年,如今一期終於能夠動工,之前還卡在中央要求一定要二期徵收完成後,一期才要補助動工;這些種種問題都是卡在「人」為障礙的問題。

葉昭甫受訪時也無奈說,交通重大建設常需提前規劃,短則數年,長期則要一、二十年才能見到成效。盧團隊現在的推動,到興建完成可能都已經歷數屆不同的市長,政績是中央與地方、及不同黨派議員共同的努力。但如今中央與地方因屬不同政黨執政,卻總有意想不到的人為因素而卡頓。如高雄黃線捷運的綜合規劃送得比台中晚,卻已經過行政院核定;台中新的捷運規劃送審較早卻遲未核定;「台中市也只能期待中央加快審查腳步」。


選情觀察-自認被陷害 冉齡軒參選到底

文/劉東皋

國民黨市議員冉齡軒遭前助理檢舉涉嫌詐領助理費,今年二月經過檢方羈押偵辦,台中地檢署於四月十五日依違反貪污治罪條例起訴,台中地院裁定她以七十萬元交保。冉齡軒交保後仍續前往台中市議會執行其議員職責,並參與市議會國民黨團的記者會活動。

由於年底將舉辦2022台中直轄市第四屆議員選舉,出身自山城(第十四選區,東勢、石岡、新社、和平)的冉齡軒即因此案在遭羈押期間無法參與初選而未獲國民黨提名。在六月十四日受訪時,她聲稱自己遭到誣陷,決定參選到底。

對於她所涉案件,她語氣急切的表示,檢舉她的前助理過去曾在選舉時幫忙她競選,她在對方主動要求下,給予助理職務;但也告誡不能有假藉名義在外包工程等事項,並要求女性助理要潔身自愛。對於助理的要求比某些議員同仁嚴格。此次被檢舉事件,她認為前助理似乎事先即有預謀要陷她於不義。

對於被指控詐領助理費一百四十多萬元的內情,她表示,她有禮佛與供養師父的信仰,前助理自願回饋部分助理費,主動要回饋禮佛供養等費用,但要她寫下一些明細。她一開始認為對方是好意而寫下明細記錄,沒想到卻被當成指控證據。不過,因案件進入司法程序,事件詳情、及其意圖或行為是否觸犯相關法令,司法單位恐須依證據辦理。

但對於檢方對她的羈押與起訴過程,她仍難以接受。她認為檢方應細察檢舉過程是否有誣陷她的情事,偵辦也應秉持客觀中立原則,而不應在態度上一開始似乎就認定她是犯罪嫌疑人。今年適逢選舉年,她懷疑有前助理配合競爭對手刻意設下陷阱。由於她身兼國民黨中評委,海外國際友人也紛紛關心此事,期台灣司法單位秉公處理;「不能為了績效而製造冤假錯案。」

冉齡軒平日問政溫和,質詢有相當內容,除了地方建設發展,關注的議題常超脫地方事務,重視國際局勢與台灣政情發展;她的最高學歷為英國里茲都會大學商業博士班(DBA),算是議會中少數高學歷者。

這次捲入詐領助理費風波,地方上還是有許多民眾支持她;她雖錯過國民黨的初選,但仍期待通過報准方式參選。她認為第十四選區選票結構,藍營可有兩席空間(現有二席議員為她與民進黨蔡成圭),這可從去年的四大公投案的「四個不同意」得票數來評斷;而目前國民黨在該選區僅將提名一席,她除爭取國民黨報准參選,也獲得市長盧秀燕認可,會極力為盧秀燕及她個人的連任全力打拼。


選情觀察-蔡炳坤不選台中市長 民眾黨改變在地選戰策略

文/劉東皋

民眾黨改變台中市母雞帶小雞的選戰策略,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雖表示不參選台中市長。但民眾黨隨著選情演變,不一定沒有人參選台中市長。對於目前沒有母雞帶領的台中市議員選舉,蔡炳坤指出,除了他個人,還會有台北市長柯文哲、立委高虹安與蔡壁如等人輪流到台中為議員選舉輔選,等於是「多元的公母雞」一起帶領小雞。

今年春節前蔡炳坤曾下台中為民眾黨市議員提名人站台並寫春聯贈送提名人與民眾,當時他表示,會在沒有適當參選人之下,補位參選台中市長。但6月18日上午到中西區議員提名人許瑞宏服務處參加「一葉平安」書法祈福活動時,對於是否參選台中市長,改口稱,由於台北市政繁重,且已有另一名副市長黃珊珊參選台北市長,如果他再參選台中,台北市政恐受影響。他個人現在只能大約每兩周利用假日回台中,以兼顧台北市各項政務。

  • 台中選戰是民眾黨重中之重

不過,蔡炳坤聲稱,2022的選舉,台中是民眾黨的「重中之重」。民眾黨在台中市議員的提名人數,從最初預估的3到5位,到提名7位,如今在17個選區中已確定提名11位,比例已相當高;且另有兩個選區也將與無黨籍現任市議員合作,一位是陳廷秀,另一位則是陳清龍。因此,對於搶攻台中市議會成立黨團,民眾黨看來極有信心。

除了採取「多元公母雞」策略前來助選之外,陸續也會再擴大民眾黨台中市議員提名人選。民眾黨台中市黨部代理主委郭達鴻說,現在仍持續與部分具有地方民意基礎的里長人選接洽中,今年7月前或許還會有人加入民眾黨陣營參加議員選舉。

此外,在選舉後期,民眾黨將視各選區的選情狀態,會在5至7個選區全力衝刺,屆時柯文哲、高虹安、蔡壁如和蔡炳坤都會強力助選。但面對疫情當前,選戰模式將會有所不同,不見得會採大規模造勢活動,而是改採小型的活動模式。

例如,6月18日在許瑞宏服務處「巷仔內的咖啡店」舉辦的「一葉平安」書法特展,蔡炳坤親自下台中揮毫在葉片上寫下「平安」,以祈祝正處於疫情高原期的台中市民能夠防疫平安。中西區原是台中市的舊城區,也算是早年台中「文化城」稱謂的起源地,當天不但蔡炳坤等民眾黨人士到場,包括胡志強市長時代的台中市秘書長曹美良、文化局長林輝堂都前來助陣。

  • 巷仔內的聲音爭取基層市民認同

曹美良的出現,讓記者以為她是代表胡志強前來支持許瑞宏。不過,曹美良表示,她是因個人與許瑞宏的岳父熟識,以個人身分來義務支持許瑞宏,不是胡志強的授意。胡志強是國民黨大老,又是前市長,而國民黨在中西區只提名現任議員張彥彤一人,張顏彤的父親是縣市合併前的台中市議長張宏年,胡的身分也不宜公開支持許瑞宏。

許瑞宏另一個較特殊的身分,則是長老教會向上教會的教友。當日活動,許瑞宏還邀請台灣基督教會長老教會向上教會牧師戴碩欽帶領眾人禱告祈福。戴碩欽表示,他20多年前到向上教會,就與許瑞宏認識,許的外公外婆都是教會的名譽長老,對教會捐輸貢獻良多。他稱讚許是個有愛心的人,未來從政會不忘初心。「因為耶穌基督教義就是關懷貧弱的民眾。」

  • 民眾黨台中得票率不低

縣市合併後的三屆議員選舉,國民黨過去在中西區的三席議員席次中,都維持提名二人,與民進黨同樣提名兩位進行PK,但今年底的第四屆議員選舉,卻特別保守的只提名張彥彤一人,雖然很明顯是要保證讓張彥彤得以順利連任,但過去國民黨另一席落選者、都有一萬票以上的實力,這一萬票不見得都會流向張彥彤身上,也因此對政治新人許瑞宏有相當助益。

郭達宏分析,民眾黨在2020年大選時取得全國政黨票近13%,以各縣市得票率來看,新竹市的15.3%最高,其次為台中市的13.05%。而台中市中西區的政黨票,民眾黨當時拿下1萬票左右,加上許瑞宏的家族長輩是在地殷實企業,他自小成長在信仰家庭、與地方連結性強,是民眾黨台中市黨部評估有機會勝選的重點選區之一。

他認為,既然國民黨只提名一席,代表政二代出身的張彥彤有相當的危機感,民進黨現任兩席江肇國與黃守達,一位也是政二代,一位則是立委黃國書的前助理,主要為法政出身,對於周遭中西區小市民與地方店家小企業所遭逢的困境與心聲,不見得能深入了解。尤其,從台中第二選區立委補選的結果來看,台中選民的結構在改變,許多人對於政二代接棒從政的觀感也不佳,這些因素都是許瑞宏有機會拿下一席的契機。


選情觀察-國民黨提名策略保守 中西區議員新人爭出頭

文/劉東皋

台中市中、西區(第十選區)市議員選舉,國、民兩黨維持提名既有的三席現任議員,讓選情顯得有點詭奇。按理講,過去國民黨曾有當選兩席的記錄,過去的提名,也大都維持藍、綠各提兩席的局面。不過這次國民黨只提名現任者張彥彤,民進黨則依初選結果提名現任的江肇國與黃守達。似乎國民黨有禮讓給新人搶攻的空間,而且所謂新人,也不是國民黨所提名的新人。

2010年縣市合併後台中第一屆直轄市議員選舉,國民黨提名張宏年與洪嘉鴻,民進黨提名黃國書與江正吉,其餘有四位無黨籍參選。結果國民黨兩席皆上,民進黨江正吉以一萬出頭票落選,黃國書則以二萬零二十的最高票當選。

2014年第二屆選舉時,國民黨在中西區依舊提名張宏年與洪嘉鴻,民進黨則提名黃國書與江正吉的兒子江肇國,在黃國書同意配票拉抬江肇國之下,江肇國反以第一高的二萬零八百多票當選,張宏年以近一萬六千票居第二,黃國書自己以一萬四千多票吊車尾。洪嘉鴻則以一萬二千多票成了落選頭。

2018年第三屆議員選舉,國民黨除了提名張宏年的兒子張彥彤,另提名西區里長出身的陳駿霖;民進黨則提名江肇國與黃國書的助理黃守達(黃國書已改任立委)。這一屆仍是民進黨江肇國與黃守達兩席全上,張彥彤有其父親前議長張宏年的護盤,以一萬六千餘票最高票當選,陳駿霖則以一萬票多一點飲恨。不過本屆有國民黨的柯貞竹以無黨籍參選取得四千六百多票,時代力量提名的李國禎也拿下六千五百多票,顯示競爭白熱化之程度。

今年,國民黨市議員選舉在中西區的提名會如此保守,據國民黨市黨部主委林敏霖表示,主要是因有柯貞竹的女兒林京玲將以無黨籍參選,若提名二人,第二席恐難有機會。不過,對照過去洪嘉鴻、陳駿霖的得票數,國民黨第二席都有超過一萬票的實力,如果未提名第二席,這一萬票會選擇去哪裡,將是重要的影響關鍵。

目前除了林京玲以擔任西區公民里長的經歷來勢洶洶外,民眾黨提名的許瑞宏也以黑馬之姿在中西區帶起聲勢。2014年才二十三歲的林京玲當選那時全國最年輕的里長,兩任里長下來,累積相當紮實的地方服務基礎,如今以無黨籍參選市議員,就是希望在沒有政黨包袱下能夠獲得更多跨黨派及中間選民的支持,因此,她並不以「拉下誰」為目標,只希望以婦女政見如爭取凍卵生育補助、毛小孩公園等軟性政見訴求爭取支持。由於年輕活力又被視為台中最美里長,恐對現任而票數較差者產生威脅。

民眾黨提名人為四十七歲的許瑞宏,早年有在國外跨足不同產業的歷練,十多年前為兼顀家庭回台從事餐飲相關行業。由於對產業界有相當了解,眼見自己從小成長的中西區日漸沒落,對於現任兩位政二代及一位法政背景出身的議員,許瑞宏認為他能以個人經驗來為中西區地方產業發聲,且更能了解地方民眾的心聲。民眾黨在中西區有一定的政黨得票數(約一萬票),這也是初出政壇的許瑞宏有信心出來打這場選戰的重要因素之一。


選情觀察-政二代 新人 新政黨加無黨籍 台中市東南區情錯綜複雜

文/劉東皋

台中市東、南區(第十一選區)市議員選情歷來參選者眾,競爭激烈,今年更因民眾黨與時代力量也都準備提名人選參加,選情更顯錯綜複雜。

東南區市議員目前共有五席,分別是國民黨的李中、羅廷瑋與民進黨的鄭功進、邱素貞、何敏誠。依國民黨市黨部的提名政策原則,以現任者為優先,因此李中與羅廷瑋可獲得提名;另外將提一名女性,為前市議員林佩涵。民進黨則是第二代接棒與新人搶出頭,在初選過程充滿緊繃氣氛;最後提名者確認為鄭功進、何昆霖(何敏誠的兒子)與陳雅惠(邱素貞的女兒)。

除了兩大政黨爭奪既有席次,新興起的民眾黨也決定在東南區提名林俊凱,時代力量則決定提名徐小媚。此外,東英里里長林文仲也有意以無黨籍身分參選。

藍議員李中分析,自縣市合併後,國民黨在東南區議員的提名雖都僅提名三席,但常有第四組泛藍人士以無黨籍出馬參選,票源都會被分散,這也是為何泛藍基本票數多於綠營、席次卻較少的原因。

由於東南區有兩位民進黨議員交棒給第二代,加上民眾黨、時代力量都將派人參選,將影響年輕人投票選擇的得票數。過去年輕人在不認識多數議員候選人的情況下,比較傾向投民進黨。不過,此次民眾黨與時力的投入,是否對民進黨較有影響則不一定。因為在民進黨中央執政不力下,年輕人選票本來也不見得投民進黨。

在縣市合併之前,台中市東南區議員席次有八席,原為國民黨與民進黨各半,縣市合併後2010第一屆東南區四席議員分由國民黨李中、林珮涵,民進黨何敏誠、邱素貞當選。但2014第二屆在國民黨及民進黨各推出三名候選人,受到賴建豪(前國民黨議員賴頣年的兒子)以無黨籍參選,加上親民黨與其他無黨籍的競逐,民進黨提名的何敏誠、邱素貞、鄭功進三人全上,國民黨則只有李中選上,林珮涵與顏妏真落選。

2018第三屆東南區市議員增為五席,但在國民黨與泛藍選票分散下,仍是由民進黨取得過半的三席,分別是鄭功進、何敏誠、邱素貞,國民黨則為李中、羅廷瑋。國民黨提名的另一人賴曉亭落選。林珮涵家族在本屆改由其弟林學冠以無黨籍身分參選,但以八千多票落選。

2022年底東南區市議員選舉,新人爭出頭,目的在搶攻現有席次。現任議員原都有個人穩固的基盤,不過,時力在政黨屬性上被視為小綠,民眾黨雖有逐漸瓜分到淺藍選票的趨向,但選民屬性仍較偏向都會型、知識程度較高的中間選民;這些人原本主見就較強。由於邱素貞與何敏誠都在交棒過程,能否交棒順利是重要關鍵。


藝文人生-騎重機的美女畫家 許璧翎用線條玩色

文/閻鳳婷    圖/許璧翎

世界最簡化,也最大化的就是「一」,而最簡單的東西,往往最難表現、駕馭。喜歡玩紙、玩色的許璧翎,透過手工切割、染色、編織,在色域、色面、色變空間關係中,重建單一線型,展現視覺與觸覺的不同維度之美,多元與新銳的創作,榮獲2020《中國當代藝術文獻》提名藝術家,不僅如此,她還跨界至藝術糕餅製作,把藝術、哲學、美食發揮得圓融天成,在業界有「美女畫家」之稱。

  • 彩色憧憬 父親啟蒙

許璧翎家中經營成衣配料、布料生意,在香港設有貿易公司,幼小時,常隨父親至化工廠實驗室,父親用藥劑丸丟入水中,出現各種鮮艷的色彩,魔幻的變化讓她驚訝不已,啟蒙了她對顏色的濃厚興趣。

畢業於香港大一設計學院油畫組、美國富特赫斯州立大學,許璧翎之後陸續增能,就讀東海大學美術學院碩士學分班、中國廣州華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現代藝術與理論研究碩士,目前為東海大學哲學系博士生,以美學、藝術哲學為研究方向,現為自由藝術家、獨立策展人。

她在成為專職藝術工作者前,是一名成功的商業人士,常至各地看貨、驗布,但心中一直有著藝術夢,便在事業高峰期,不顧家人反對,毅然決然投入藝術懷抱。

從商界轉換跑道,需極大勇氣與決心,家人看到她的執著,也逐漸從反對轉向支持,而她也迎來了初試啼聲的滿堂彩,就讀東海碩士學分班時,有業者在校看到她展品,當下力邀她舉辦畫展,未料作品大賣,銷售率高達九成,這個佳績卻令她高興不起來。

  • 棄商從藝 享受創作

當代哲學家丹托曾經提出「藝術終結」理論,也就是當藝術的可能性已經窮盡,卻缺乏進一步革命性創新,也無發展方向時,藝術史將無以為繼,藝術也就終結了。

許璧翎說,以往創作是興趣和熱忱,但當作品進入市場時,就不僅是個人因素,希望收藏家拿到手上的創作是有藝術的理想深度和高度,便在畫展結束後停手,花了四年時間各處旅遊,去國外看美術館,尋找新的方向。

在東海碩士學分班時,許璧翎就曾構思許多創作方案,沈潛多年後,開始實現初心,2011年起,陸續推出「線、織、築、圓宇宙」系列作品,用手工切割線條,運用不同佈局和堆疊,讓單一線條展現出特有的空間感,有時似海洋,有時似草原,有時則像風在飄,有的如個體迷宮,讓觀者從視覺的瞬間反應,達到內心的沈澱和平靜。

線的創作看似簡單,卻很費工,從一條線的穿插到不斷重複與加疊,體現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哲理和感動。她說,世界最簡化,也最大化的就是「一」,讓複合媒材與東西方文化和諧共處、共生互補、不分彼此,呈現多維幻象新秩序,是一個美的創作過程,個人則在切割及編織中,把自己也融入創作裡,與作品對話。

  • 企業贊助 如虎添翼

以往創作採用宣紙及帆布,許璧翎說,宣紙時日久了會長黃斑,難以克服,後來代理杜邦公司「泰維克紙」的普續企業,希望尋找除了商品化以外,也能在藝術等其他領域使用泰維克紙的可能性,看了媒體報導,四年前透過友人介紹,找上許璧翎。

泰維克紙材質是高密度聚乙烯,具重量輕、抗撕、防水、抗菌、防霉的特性,杜邦公司五十五年前開始研發,可用於製作防護衣。當獲得此材料時,許璧翎非常興奮,放在房間裡,每晚睡前摸一摸,思考如何進一步使用,半年後,才開始進行創作。

她用美工刀將韌度高、抗撕的泰維克紙裁切成許多細線,經顏色浸染、上色,再編織成半立體和立體的「炫線」,為此用壞了許多美工刀,也耗費不少染色的擦拭布,2021年五月,在台北B&P空間推出「炫線」創作,結合燈光、音效、香氣及AR虛擬實境展出,顛覆觀者的視聽和嗅覺,令人驚艷不已,成功將泰維克紙帶入藝術領域。

  • 藝術美食 兩大興趣

許璧翎不僅在藝術創作上成績亮眼,也跨界參與建築競圖,2018角逐「浪漫台三線石崗圖書館及周邊環境創意變身亮點」競圖,獲得首獎。

在一群人當中,許璧翎一直是充滿陽光、散發溫暖的那一位,開朗熱情,多年前和閨蜜一同考上重機駕照,「騎重機的美女畫家」幾乎已成為她的代名詞。她也喜歡自己製作糕餅,強調吃的自然健康,因此在原料使用上,也看出她的執著,充滿藝術的外觀,讓拿到手的朋友歡喜不已,都說她可以跨界成為糕餅達人了。


中論-台灣為何應該要教中華文化之二 具有自己的文化思想才能建立個人的主體性

文/劉東皋

在科大教通識課程的「文化專題討論」第一天,便告訴學生,我教的文化專題內容,既不討論飲食服飾,也不討論藝術建築,而是專就中華文化的思想層面。

課程本要以讀論語學管理的角度去上課,但後來決定加入大學與中庸,主要是因為論語是孔子與學生的對話錄,雖然也談修身、也談國政治理,但未有系統性的談論到為何要修身、及治理國政的要因及其順序等;大學與中庸則都有一基本的修身到治國的論序。綜合而言,組織管理或國政治理的中心主要在人;論語、大學與中庸談治理(組織管理)即是從做為「人」的基本原理原則談起(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 從管理理論探究中華思想

雖然未有深厚國學基礎,但在中學時期,父親總要我讀一本厚厚的古文觀止,有時還親自督促,雖讀得不多也不精,但卻也因而打下一定的概念知識。只是後來從事財經新聞採訪,且大學及研究所主修為商學企管,未能對中華文化古哲思想有更深入的研讀。

直到就讀大葉大學管理博士班之後,受業於謝安田教授紮實嚴格的研究方法及學術思想的訓練,一方面了解到,整個社會科學的哲學體系完全只在西方美歐的思想框架上續衍;一方面也激起我個人的反思:難道西方哲學或古希臘以來的西哲思想,有比東方、尤其是中華文明古聖先哲更高超或深刻嗎?就我個人所修習的管理博士班課程而言,姑不論管理的科學方法與管理科技,僅就管理思想層面上,儒、墨、法、兵家的思想及其邏輯推衍,豈會比什麼X理論Y理論、領導理論、資源基礎理論差嗎?

當然,西方的社會科學理論與知識,不論是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經濟學,都有其值得深入學習的地方。重點在於,我們如果沒有自己文化的思想知識,根本無從比較自己中華文化思想與他人的優缺點。而且,在自小成長的生活情境與語言脈絡的落差下,講漢語與中文的台灣人,對於英語或歐語系的哲學思想原典,永遠只是拾人牙慧的講一些西方哲學概念而已,許多透過翻譯再翻譯而來的概念甚至還似是而非,搞不清西哲的語言本意或其深層的意涵。也因此,一個沒有自己思想文化基底的知識份子,不論是在台灣或出國幾年讀了幾年西方理論的知識份子,充其量都只能是西方思想的學舌鳥而己,不可能有自己的思想主體與創見。

博士班指導教授謝安田乃哈佛大學博士,三十多歲時他便回國任教並曾在大型企業任職總經理。我到大葉受教時他老人家已年近七十,去年教師節後他因身體略感不適進醫院治療後不到一周竟在醫院內意外過世,享夀八十三歲。他以其在哈佛就讀的學習歷程與數十年在台大、政大、大同工學院的教學經驗,要求當時的大葉管院博士生要大量研讀國外英文文獻,尤重SSCI期刊的研讀,在他的嚴格強逼下(否則其親授的研究方法、人資專題與管理哲學恐被死當),加上我所主修的行銷專題乃中興大學前行銷系主任方世榮所教,也特重最新行銷文獻的研讀與討論;在兩位嚴師要求下,多年博士課程造就了我在英文及研究理論邏輯上的進步。

  • 語言脈絡與思想主體相關

也因為這段受教期間,讓我反思語言與思想、語言與文化、學術與知識、學術與實務、乃至學術與思想之間的闗係。並且,因為所學課程,包括人資、行銷、管理歷史與哲學等,所探討的,都是與人性和人群互動之相關知識。此一受教與思考過程,終讓我回頭再細想過去所讀之論語等書,其基本上就是在講人與人互動(如克己復禮)、以及人與(政)事的管理,而且論語是極符合人性(之善)(如Y理論)的管理學。

再進一步深思,中華文化中的思想哲學,都與人本有關;不論儒、道、漢傳佛學等,都有其一套入世或出世的極其深刻的生活哲學。而每當看到台灣一些社會科學學者,口必稱蘇格拉底、柏拉圖,滿口的笛卡爾、康德、尼采、叔本華、黑格爾、維特根斯坦,等等,到底這些台灣學者真正懂得多少?有細讀過這些西方哲學家的原典嗎?或只是讀過透過英文版翻譯的中文本?好一點學者可能至少讀過英文版。但一個人如果沒有在一個西方文化與生活圈(語境)長期受過教育與生活,並了解每個文字的正解、異解、特殊解、甚至是自創解,這名台灣教授能真正懂得德國人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某段、乃至某章的意涵嗎?或他會真正懂得法國人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深層意涵嗎?透過研讀翻譯再翻譯的書,就說自己懂了,那可能也只是個人的強解而已。

更進一步細思,即使一個台灣學者透過苦讀、苦思,真正懂得了這些西哲的原典思想,但他能在這些西方思想與知識基礎上創造出全然典範轉移的新知識或思想理論嗎?或者,最有可能的是,終其一生這名學者只是一個西方學術的「打工仔」,只能不斷的在幫西方學術界、知識界在建構一小塊一小塊的拼圖而已;最後真正能完成典範移轉的思想或重要知識,仍然是西方的「大師們」。

  • 美國也掌握了思想文化霸權

不論思想界、自然科學界、社會科學界、諸如心理、管理、社會學等,一個沒有自己文化思想為基底的台灣學者,我的推論判斷是,這些人一輩子永遠都是在為西方的學術大師們奉獻所謂的「知識的拼圖」(如孔恩在科學哲學中所言),而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家之言。

從而,如果照這樣的邏輯推論下去,西方,尤其是美國,他不僅掌握著政治、軍事、科技、金融的霸權,甚至連知識、思想,他都要透過整個學術的框架而掌控知識及思想的霸權。可悲的是,一些人能看得到他透過政治、軍事、科技、金融而掌握全球政經情勢,但多數的一般人,卻很難深入看出美國透過一套無形的制度結構,在清洗他國、他族的思想,而樹立自己或西方的思想霸權。

或許有人會說,談文化、或思想文化,那是學術界、知識份子的事,一般人追求生活溫飽、追求家庭幸福都來不及,普羅大眾誰管你什麼文化思想呢?這正是惡質資本主義之為惡的所在!他讓你一般人民只想到追求物質上的滿足,並且用無止境的慾望控制你,金錢、車子、房子,永遠是愈多愈好。愈新愈好、愈大愈好。

  • 台人追求幸福多只在權位金錢打轉

當一個人所謂追求幸福的過程,就是不段的累積金錢、買車買房、出國留學(為了追求更高的科學技能與更好的生活),而不斷的耗費心力在所謂的「幸福追求」(其實主要只有物質追求)上,則不但是一般民眾,連所謂的知識份子、科學家,都是美國人的附庸。一代一代的人就這樣好像沒有活過一般,所謂的幸福之追求,就是努力打拼後無憂無慮、吃喝玩樂過一生,然後死了,自以為一生活得精采,卻如同沒有活過一樣。

等而下之的,一些政客土豪,學到了美國惡質資本主義那一套,完全的恬不知恥的利用所謂的民主制度,與金權結合,掌握權力與財富,並自以為如此就是功成名就,即使在台灣留下惡名也無所謂。這樣的人,卻是比那一些奉公守法、追求小確幸的一般百姓還不如。

以第一篇所舉的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為例,他曾經在1960年抓到一名美國CIA探員要買通新加坡高層官員、而和美國政府打交道,美國政府後續竟想要以一千萬美元賄賂他。如果李光耀當時接受了這筆賄賂,日後或也將會是新加坡最有錢(因為當時有那一大筆錢便可以透過各種管道投資新加坡房地產;且若他存有私心,便不會推行什麼組屋政策,放任土地和房地產因人口及經濟成長而暴漲,則他必然會成為新加坡最有錢的人);而有錢的同時,他可以仍是新加坡最有權勢的人。但若真的如此,李光耀在「他的主子」美國政府眼中,豈不成了隨時可以叫喚、令西方社會看不起的看門狗了嗎?他會是今天人人稱頌的李光耀嗎?

  • 歐美大資本財團與政客 恐視台灣如蟻丘

問題是,許多沒有文化基底、沒有是非道德觀、恬不知恥的台灣政客,根本不具有李光耀的歷史感、榮譽知恥心、以及對台灣社會的責任感。這些人既無西方基督教文化的洗禮,也完全拋棄中華文化的人本倫理觀,自以為只要他有權有錢就是王道;這樣的政客,當然不可能和他談什麼文化與思想。

對西方政治人物或資本集團而言,你一個郭台銘、張忠謀或陳水扁、蔡英文的財富與個人事業,在他們眼裡根本不值一顧。一個類似張忠謀、郭台銘或蔡英文的人過世,可能比不過一個瑪丹娜或麥可傑克遜那樣的人引起他們的重視。舉這樣的極端特例,乃在於說明,對於二戰後台灣人從上到下數代人汲汲營營於財富與政治權力的競奪,看在這些西方政客與財團大戶眼裡,就是一群在蟻丘中幫他們生產廉價生活與科技用品的螞蟻,你個人在螞蟻國內的富貴榮華,對他們而言,只是他們的一小塊餅屑而已。你活著,是他們管制螞蟻國的代理人,你死了,也就死了。

而在惡質政客有意無意的推波助瀾下,現在台灣的一般百姓更受到惡質資本主義洗腦之毒,只會追求個人(物質)幸福,而不談思想文化。就因為如此,我們才更是要談思想文化。為何?因為沒有思想的人與社會,根本不可能有所謂的人與社會的主體性!

  • 誰最喜歡經濟殖民地的人民沒有思想?

李登輝在任時,配合民進黨大談所謂的台灣主體性,假借民主自由之名,大搞利益輸送,三十年下來,將台灣變成一個惡質資本家及政客追權逐利的場域。對美、英、歐等國家而言,台灣猶如遠在天邊的夜郎國,但政治經濟卻由金權架構中的一些貪官污吏和土豪劣坤所控制,驅迫眾多人民(利用西方一套科技技術與管理知識)為西方先進工業國家生產價廉物美的各類產品,技術好的,聽話的,便給他一點甜頭(如新台幣年薪二百萬元在台灣屬高所得勞工,但在美國,卻只是一般技術工人就可能獲得的薪資)。

一個經濟殖民地或類經濟殖民地的社會大眾,如果多數人完全忘卻自己的文化與思想,每天只會學一些西方政治、社會科學知識界的理論知識(而自己可能半生不熟,不懂其真義);或是一堆人只會學習西方科技知識(如同一群猴子學會騎單車、走單槓,只求主人遞給他一根香蕉),卻根本沒有道德思想。多數的政經高層忙著權力鬥爭、金權掛勾以壓榨平民百姓,而多數人民每天只能辛苦工作供應廉價商品給殖民者、自己微薄的薪水卻要追著高房價而被迫無暇思考與創新。這樣的社會型態,對誰最有利?當然是那些遠在西方透過資本、技術與政治操控的資本家與政客,最喜歡經濟殖民地的社會大眾都如此過一生最好。

這樣的所謂民主自由體制,是台灣一般善良百姓所要的嗎?掌握政權的民進黨政府,在防疫過程的種種施政疑竇,包括採購疫苗、發行五倍券、任令高端股價不正常上漲、以及近來的快篩劑的價格疑義與核准代理過程等,加上總統蔡英文的一本塗改簡陋的博士論文到底是真是假、升等資料為何需要保密封存數十年,令人民完全搞不清楚。到底,如今治理國家的是保障國民福祉的人民公僕,還是一堆政商不分的財團政客?導致連台北市長柯文哲竟然都會脫口而出說很多蔡英文身邊的民進黨人都貪污。然而仍有許多無知的人民百姓依舊充滿無力或無感的在政治洗腦氛圍下,讓政客予取予求!

或者,我們在綜合歸納下,是否可以假設推論,目前某些心地敗壞、人格惡質的執政者與政客團夥,就是要讓多數台灣人民既失去了對中華文化思想中的是非道德的知識追求,又對西方真正的民主自由思想與基督教倫理無知無解卻又自以為是的情況下,而易於被其淺薄的愛台灣顧民主、以及抗中仇中話術所洗腦、因而可以任其貪污腐化卻仍持續的投票支持這群人繼續執政?(本文同刊於111年6月15日優傳媒電子報)


教育圈-私立南開科大捐給暨南 教師會質疑程序與處置不公

文/劉東皋    圖/南開教師會  提供

5月26日新聞媒體紛爆出南開科大將「捐贈」給國立暨南大學的消息,雖經南開科大校長許聰鑫與暨南大學校長武東星證實雙方有接洽討論過,卻引起許多南開科大的師生不滿,認為董事會與校長不顧眾多教師、學生與學生家長及部分董事的反對,也違反私校法等程序,南開科大教師會於6月6日發表聲明反對此一捐贈案;11日便又傳出南開董事會決定暫緩捐贈給暨南,並繼續新年度的招生。

雖然少子化造成私立大學招生困境與可預期的合併、退場潮,但南開教師會認為,學校尚有四億多元的存款,財務尚健全,校務教學也正常運作未受影響,校方董事會不能一意孤行在未與利害關係人(教職員、學生、學生家長、校友)等溝通下就作此決定。因此教師會提出四項訴求,反對南開科大112學年度全面停止招生的規劃、反對董事會將南開捐給暨南大學、譴責南開校長無權決定捐贈卻逾越職權、要求學校在財務健全及運作正常下不能放棄辦學責任。

據教師會指出,南開董事會於5月18日審議捐贈案,並於5月27日及30日舉辦四場教職員工座談會,座談會時有許多教職員同仁反對捐贈,但校方仍不予理會,31日還是發文給暨大徵詢是否願意接受捐贈。此事因而引起事後極大的反彈。但據內部資料顯示,南開董事會在審議捐贈案時,其實已經有詳細的評估討論,為何南開此時想要捐贈給暨大。

在今年1月10日,南開高層在內部一項座談會中即提出「數位轉型雙軸心大學城計畫」簡報,與暨大的合併,可連結埔里、草屯及周遭鄉鎮形成南投的大學城,並朝向數位轉型、教育創新及地方發展推動整合。

在5月2日的一場座談會又有資料指出,自106至110學年度,南開新生數從1213人降至713人;學生數也從5217人降至3235人;學校存款餘額更從6億1013萬元降至4億6388萬元;隨著學生數及學雜費的大幅減少,人事費用占比也愈來愈高;此情況恐每下愈況。在5月18日所出的「學校面臨的挑戰」報告中即分析,南開新生人數的「減少率」遠高於全國科大新生人數的減少率,且生源回復不易。

整體而言,南開不但受少子化影響,且因地處草屯,非都會型科大,即使一些都市型老牌科大可轉型如同地方社區大學及終身學習、長青學苑的教育場所,但在南投人口有限又地處較偏的條件下,南開確需思索一條自救之路。

然而,南開終究還是一所具有半世紀歷史、營運仍正常的私立科大,不論是採捐贈暨大或其他方式,應要在照顧好現有師生權益及校友感情下,充分溝通並規劃完備的退場方案,才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