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 公告


 

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舉辦的「柯華葳線上數位閱讀專題探究學習與競賽」,今年吸引1,020支隊伍,包含138所學校、306位指導老師、3,734位報名參加,堅持完成四個多月的線上探究,最後由評審選出國小與國中各40隊脫穎進入決賽,於國立台灣公共資訊圖書館進行決賽及頒獎典禮。


得獎名單如下,國中組特優隊伍:台中市四育國中、南投縣旭光高中(國中部)、高雄市文府國中、桃園市同德國中、基隆市銘傳國中、新北市康橋高中(國中秀岡);國中組優等隊伍:桃園市經國國中、新竹縣竹北國中、澎湖縣馬公國中、桃園市同德國中、南投縣宏仁國中、桃園市平鎮國中;國小組特優隊伍:新竹縣中山國小、彰化縣村上國小、金門縣金寧國(中)小、台中市忠孝國小、南投縣平和國小、嘉義市嘉北國小;國小組優等隊伍:雲林縣忠孝國小、台北市雙園國小、屏東縣屏東大學實小、台中市華盛頓國小、基隆市建德國小、新北市後埔國小。


已故閱讀教育大師柯華葳教授:「面對數位時代,新世紀學生要能在網路大海中自學,搜尋、瀏覽、判斷、整合,成為具備數位閱讀素養,能獨立思考的人」。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於2018年開始辦理「柯華葳線上數位閱讀專題探究學習與競賽」,參酌2016 PIRLS團隊研發之數位閱讀素養能力指標,觀摩「國語實小」教師實驗課程成果後建立之,並邀請國語實小團隊撰寫各階段教學簡報。基金會並與柯華葳教授、時任台北市國語實小林玫伶校長及資訊劉信財顧問進一步研發線上「數位閱讀網」,提供一套完整的數位閱讀與表達能力培育歷程。從定義問題(主題及子題的決定)、搜尋(上網搜尋資料)、瀏覽、組織、統整(判斷並整合資訊)和呈現資料(簡報製作及上台表達)的數位閱讀核心能力。

 

 

今年進入決賽的隊伍在題目選擇上展現出豐富的關懷面向與數位素養,許多小隊將焦點放在當前社會議題與身心健康等關鍵主題。例如新竹縣的隊伍以「試著分析霸凌關係人的特徵以預防霸凌」為題,嘗試探究校園霸凌的可能成因與預防策略;來自金門縣的隊伍則透過「有聽沒有懂的語言-金門話」一題,關注地方語言保存與文化傳承;另有「晚上無法好好睡覺怎麼辦?」與「容貌焦慮與網路審美:社群媒體如何影響自我形象?」等題目,反映學生對睡眠、外貌與社群媒體的深層關聯進行剖析,觀察角度細膩。此外,也有學生針對語言現象展開觀察與思考,例如探討台灣人熱愛使用「諧音梗」的語言習慣,提出「要台灣人放棄諧音已經Taiwan了─台灣使用諧音的情況研究」這個極具創意的題目,展現年輕世代獨特的語言觀察力與數位詮釋力。這些主題不僅貼近生活,也蘊含批判性與反思性,顯示學生能從資訊中梳理出有價值的問題意識,落實數位閱讀的核心能力。


主辦單位「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執行長何鴻鈞教授表示:「從紙本延伸到數位,培養紙本及數位雙素養活動。在AI與資訊快速流動的數位時代,我們致力於提升孩子的數位閱讀力與資訊素養,也有效改善3C保母及青少年滑世代的負面影響。」過程中團隊合作進行專題探究學習,學生能在實作中培養獨立思考與團隊合作能力,這些正是未來社會不可或缺的關鍵素養。所以很多學校已經將此數位閱讀列入課程,讓全校師生共同來學習,共同培養孩子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升紙本及數位閱讀雙素養能力,是基金會重要願景任務。


國資圖館長馬湘萍說:「掌握數位資源,開啟閱讀新視野!」不只看書,更要會找資料、判斷資訊、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才是面對AI時代的關鍵能力。114年柯華葳線上探究競賽持續獲得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財團法人玉山文教基金會的支持,並與國立清華大學柯華葳教授閱讀研究中心合作,以及台中市政府教育局、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共同推廣。本屆決賽也有諸多志工熱情參與,台中市文心國小、葫蘆墩國小及曉明女中志工隊協助現場競賽的規劃與場地執行,使活動得以圓滿順利推進,充分展現教育現場共同推動數位閱讀與自主學習的能量。